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锡伯族鸳鸯琴:失传多年后获得重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2-17 中国传统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鸳鸯琴顾名思义,是双琴合一,一面是类似小提琴音调的拉弦乐器,一面是类似吉他音调的弹拨乐器,两琴身背靠背合为一体,但琴弦、琴头、发音孔都是独立使用的。在庆祝锡伯族西迁242周年的文艺晚会上,由东布尔琴、菲特克呐琴、鄂额春琴、蝴蝶琴、绰伦琴等锡伯族民间乐器合奏的《丰收乐》让观众连声叫好。但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被邀请上台演奏的菲特克呐琴制造者——安彭德却怀抱一把鸳鸯琴在演奏。
    
    舞台上,安彭德将鸳鸯琴横斜在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清脆、悠扬、雄浑、激越的琴声流淌出来,如同潺潺小溪自山涧由远及近,让观众一饱耳福并留下了深刻印象。安彭德说,鸳鸯琴的制造者是王小平。她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点上独辟蹊径,以民族乐器固有的品性为创新之源、艺术之本,以巨大勇气和全新表现艺术的理念为动力,制作出了充满灵性的民族乐器新品种,不仅不会影响锡伯族音乐艺术风格,反而赋予了它蓬勃旺盛的青春活力,从而促进它的提高与发展。如今,整个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只有5把鸳鸯琴。
    察布查尔县文化馆馆长高俊涛介绍说,鸳鸯琴诞生于200多年前锡伯族西迁的旅途中。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至新疆伊犁河谷进行屯垦戍边。在长达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中,为了驱除旅途中的沉闷和寂寞,有人将盛水的葫芦一劈为二,蒙上羊皮,将羊肠搓成弦,制成了既可以拉又可以弹拨的鸳鸯琴。这段故事在新疆的锡伯族民间一代代传下来,但却没有人见过真正的鸳鸯琴,它失传已久,只有在锡伯族人喝酒聊天时,才会偶尔提起它、谈论它、描述它。
    第一代鸳鸯琴是由察布查尔县堆依齐牛录乡堆依齐牛录村村民克新保1975年用葫芦制作的。第二代鸳鸯琴是2004年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二中退休教师孔玉崇制作的。察布查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小组曾先后两次到孔玉崇家调查、了解鸳鸯琴的情况。据孔老介绍,鸳鸯琴确属锡伯族古老的乐器,最早是用葫芦制作的,后来同锡伯族的另一种乐器“卓仑”一起消失在民间。而新制作的鸳鸯琴形状十分奇特而美观。它的一面像小提琴,一面像吉他,一面可以提拉演奏,另一面可以弹拨演奏。用鸳鸯琴演奏锡伯族贝伦舞曲和民间歌曲《叶其纳》,其音乐悠扬流畅,非常好听。
    在2006年的锡伯族西迁节上,失传多年后获得重生的鸳鸯琴正式亮相。它同时作为新疆锡伯族西迁节民俗艺术与锡伯族文化的一部分,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第六把琴被放置在了察县锡伯族民族风情园中。作为独特的锡伯族乐器,鸳鸯琴还走出了察县,参加北京的科技博览会和2006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