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蜀地繁华,铭川人智慧-----四川文明网《大美四川》系列专稿,带您一起探寻四川文化的味道…… “每一次看着这些瓶瓶罐罐,就如同注视着自己花几十年用双手拉扯大的孩子一般。”何平扬是我国着名民间瓷窑之一邛窑的传承人,他不但是唯一一位复原古邛窑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人,还是现存最后一位能用古法烧制邛窑的民间工艺大师。(四川文明网 文/周林 图/蒋雨洹) 沉睡上千年,一醒惊天下 邛窑起源于1600多年前,最早出现在东晋,南朝时邛窑已经演变成一个非常成熟的青瓷窑系,在唐朝时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南宋时邛窑逐渐衰落,元代断烧。“没人知道原因,也许和瓷器的兴起有关,也许与战乱有关。”何平扬推断。 邛窑不但是土的艺术,火的结晶,也是最早对陶瓷器进行彩绘装饰的制窑系,釉色丰富多彩、鲜艳夺目,被认为是我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对于邛窑,何平扬有极深的情感,和他聊起邛窑时,他的神态似乎青春光彩了许多,如同又回到了上个世纪。 邛窑湮没了八百多年后,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再次被人们重视起来。1972年,邛崃县政府筹建美术陶瓷厂,由邛崃知名画家康兆铭担任厂长,恢复邛窑生产。何平扬因为会画画,被招进窑厂当美工,拜师康兆铭,学习陶瓷雕塑艺术设计造型,从事研究和恢复邛窑生产工作,从此就与邛窑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邛窑的烧制技术,我们只能拿着出土的邛窑残片,一边烧一边比对。”进厂后,何平扬彻底爱上了这一民间工艺,除了瓷罐绘画外,他还开始学习制坯、制模、注浆、修坯、装饰绘花、釉色以及装烧全套技术。在师徒两人的共同努力下,邛窑的烧制技术日趋完善,尘封的邛窑再次被打开。 2001年4月,由中国科大、四川省文物管理局、邛崃市政府联合发起的“中国邛窑古陶瓷科技考古研讨会”在邛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考察了十方堂、固驿瓦窑山等古陶瓷遗址以及邛崃市文管所和邛窑古陶瓷博物馆,他们万分震惊并高度评价。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先生更是一语道破邛窑的珍贵:“沉睡上千年,一醒惊天下!” 重生险覆灭,失传变“家传” 进入何平扬的工作室,第一感觉就是眼花缭乱,狭小的收藏间里放置了数百件花花绿绿的邛窑作品,美轮美奂。“在窑厂时,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都会在厂里做美工,晚上回家后继续练习雕塑,10多年来,几乎每天都是头遍鸡叫才睡觉,天蒙蒙亮就起床。”靠着这样的勤奋,何平扬掌握了邛窑生产的全部工序,一个人就能完成整条生产线。 1982年,29岁的何平扬成为邛陶厂厂长。何平扬上任后,调整产品结构,以厂为家每天熬更打夜地创作雕塑,大刀阔斧地改良开发出充满创作新精神的产品。就在这一年,何平扬的邛窑生产出了比唐三彩烧制温度还要高200度的“邛三彩陶瓷马”、“熊猫烟缸”、“三脚酒杯”,出口到美国、英国和黎巴嫩等国,使邛窑大放异彩。 1994年 7月,何平扬的代表作品“文君当炉”、“说书俑”选送北京美术馆参加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名家作品展,被收藏并选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续集)。该作品深受原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将军赏识。1995年42岁的何平扬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这个大师的称号来之不易,在当时可是四川陶瓷界唯一的一位工艺美术大师。 1999年窑厂改制,厂房被租给了企业,厂里的技术人员也各奔东西,邛窑面临失传的危险。“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只要我有口饭吃,就要把邛窑的工艺传承下去。”何平扬说。 2000年何平扬东拉西借办起了属于自己的“何氏邛窑艺术陶瓷工作室”。牌子竖起了,既没有厂房,也没有窑炉和生产设备,主要就是他和儿子何丹两人。何丹1999年从卫校毕业后,在何平扬的劝说下,放弃了行医,一门心思跟他父亲学邛陶技艺,现在学有所成,已有多件作品获得大奖,并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何平扬这个唯一的邛窑当代传人,又后继有人了。 眷恋古窑址,梦想立“陶都” 十方堂邛窑遗址和固驿瓦窑山邛窑遗址是最为着名古代邛窑旧窑址,这些地方曾经发掘出各种完残器物一万余件。何平扬不时会到这些古窑址看一看,在古窑址面前,他似乎能看到千年以前这里的鼎盛画面。 “爸爸最喜欢念叨,如果哪一天能够把我们的家庭作坊搬到古窑址旁边去,在那里建一个厂房烧制邛窑就好了。”这是何平扬的儿子何丹告诉我们的,何丹今年32岁,几乎和重生后的邛窑一起长大,所以特别理解父亲的坚持。 几十年来,何平扬比照邛窑窑址出土的陶器釉色进行试验,成功复原了古邛窑的各种高低温釉、釉下彩和无铅彩,使盛唐邛窑特色的豆绿釉、豆青釉、褐黄釉、金黄三彩釉等色釉得到发扬光大,还研制出金砂釉、鱼子纹釉等,让邛窑重新呈现出盛唐时期的光辉。 “您觉得邛窑发展到哪一步时,您才会感觉到满足呢?” “陶都,当邛崃哪一天因为邛窑成为名副其实的陶都,我睡着了都能笑醒。”谈到这个,何平扬哈哈大笑起来,他似乎感觉到这个愿望遥不可及,但他仍然在不断地努力着。何平扬说,他给3岁的孙子取名为何艺承,意思是“继承发扬邛窑这门古老的艺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