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北派竹刻惟一传承人寻弟子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北京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本报通讯员 洪珊
    剥开扇骨外的宣纸,将扇骨放在扇床上,手持香妃竹做的刻刀,刀起刀落间,“笔锋犹傍墨花行”,尽显北派竹刻的粗犷明快……这位艺术家名叫边溪良,他是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派竹刻的传承人。作为北派竹刻惟一传承人,年过半百的边溪良,寻找传承者继承北派竹刻的精髓成了他最迫切的愿望。
    竹刻,目前可见最早的实物是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勺”。如今的竹刻,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竹刻的祖师爷名叫张志鱼,他曾受徐悲鸿先生的邀请,到国立艺专当竹刻、篆刻方面的教授。他首创“沙地留青”的技法,区别于南派单纯的“留青”技法。
    边溪良说,民国时期是竹刻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雅士特别推崇竹刻,枕臂搁、拿竹扇,是文人的“标配”。祖师爷张志鱼的竹刻“沙地留青”技法很受时人欢迎,曾刻扇骨八千余柄。
    北派竹刻最长见于扇骨,先题字,再刻字。细如发丝的地方,也要刻上两笔,这叫圈刻。北派竹刻常使用阴文浅刻法、“沙地留青”的技法,刀起刀落之间,苍劲有力。
    刻工精良、选材更是不能马虎,直径10厘米,竹节到竹节35厘米,最好是竹子的上半截,薄而清秀。刮掉青皮、量体裁“竹”、斗里煮、晾晒两三个月、砂纸打磨……边溪良要花费数日才能打磨出一个“坯子”。
    边溪良每完成一件竹刻作品后,都要进行一道最重要的工序——传拓,阴文浅刻的拓片如同版画,称为竹刻拓片,收藏竹刻作品如果没有拓片,那绝对不是完整的收藏。
    而如今,技艺精湛的北派竹刻面临失传的困境。寻找继承者,成了边溪良的“心头病”。“我收徒,分文不取。”边溪良说,“当年我的老师范节庵没有收过我的钱,我也不会收我徒弟的钱,我只希望有人将北派竹刻的技艺传承下去。”
    当年,18岁的边溪良酷爱书法,家里人阻挠,他就偷着写,趁着家里人回来之前,把纸笔收起来,但是“墨臭”味,骗不了人。某日,他去照相馆复印字帖时,遇到北派竹刻家范节庵的外孙,一来二去就师从范先生20载,直至2001年范先生去世。
    北派竹刻的开创者张志鱼曾在前门劝业场办了一个工作室,叫作寄斯庵美术社,收徒几十人,但学习竹刻寥寥几人,范节庵是其中一位,而范先生的徒弟中,学成只有边溪良一人,一脉单传的困境,延续至今。
    “如果找不到徒弟,我如何向师父交代!”边溪良眉头紧蹙,后继无人的局面,令他心急如焚。
    提及收徒门槛,边溪良说,“就像我师母说的那样,干什么事儿,你得喜欢!”喜欢,是他收徒弟的最低标准。但是对于竹刻来讲,传承人诗书画印四绝皆习才能领会其要义。
    在边溪良看来,整个竹刻创作过程中,最难领会的不是雕刻技法,而是对书法、绘画的理解。竹刻者要会书法、懂绘画、能治印,对综合艺术修养要求很高。边溪良坦言,竹刻这门艺术也因此有些“曲高和寡”。他将不遗余力地寻找传承人,也希望能结识有缘之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