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里来春光明媚,土壤里关不住满园春色,更别说天空中飘飘欲仙的风筝了,串式的、桶式的、板子的、硬翅的、软翅的风筝,在天空中争奇斗艳,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时也是放飞板鹞的最佳时节。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无疑要数南通板鹞最具特色。它形似一块巨大的平板,上面捆扎着几十上百个大小不一的“哨口”,在飞行时能发出响亮而又充满节奏的旋律,宛如演奏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堪称一绝。 板鹞在当地又叫“板筝”,与讲究造型的“北鸢”大为不同,为了在飞行时保持平衡,期形状结构力求对称,且每一只板鹞都由数量不同的“星”组成。所谓“星”,就是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六角形,有几个这样的六角形就被称为几连星板鹞。 哨口是板鹞的发音“器官”,有大小之分,也有声音的高低之分。小哨口声音尖细,清脆悦耳,大哨口则浑厚深沉。哨口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在板鹞上自上而下一次排列,高、中、低各声兼备,放上天后就像一只大型乐队在空中演奏,声音可以传到三五公里之外,十分震撼。 制作板鹞的第一步扎制骨架,而竹子一直是主要材料。先用文火把竹子烤直,再用细砂纸打磨光滑,最后刷上一层防水清漆,晾干后备用。扎制骨架一定要在晴朗干燥的日子里进行,便于让绳子扎紧。 板鹞的绘画是其中最具艺术气息的,其风格是先白描后彩绘的工笔画,题材多源于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刘海戏蟾等民间故事的人物形象,最后用胶水或胶带粘贴。 最后的一道关键工序就是雕刻哨口了。大部分哨口都是用葫芦做的,也有少数使用竹筒和蛋壳。而让哨口发生的,是经过精雕细刻的哨口盖面,其材质根据大小决定。盖面外凸内凹,中间有一条用来发声的开口,而开口的大小十分关键,过大或过小都不易发出声音。 郭承毅是南通板鹞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后,他设计制作出可拆卸的新型板鹞,这种板鹞的骨架全部采用轻巧结实的碳素纤维杆,每一“星”都相对独立,一只1.2高的板鹞拆卸后两个大号的塑料袋即可装下,十分方便携带。 你有兴趣来制作一下精美的南通板鹞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