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成都90岁“糖画泰斗”仙去 甜蜜技艺谁承继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成都商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昨(18)日凌晨,90岁高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都糖画唯一传承人樊德然先生,在成都家中去世。晚上9点,在兴蓉南三巷6号院门口,摆放了很多社会各界人士悼念樊老的花圈,不过院内却如往常一样安静,一位大院的居民指了一下二楼樊老的家,“老人的灵堂在楼上。”
    家人们在樊老家中布置了一个简单的灵堂,让老人生前的好友和晚辈前来与他道别,樊老的长子樊均富说,老人生前曾有交代,死后的葬礼一切从简,不要设在大院里,“一是怕影响邻里休息,另一个是老人不喜欢很多人聚在一起打牌。”
    樊家琪是樊德然的长孙,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前日晚上7点,由于奶奶受凉生病住院,他回家后,只有樊老一人在家,“爷爷去了趟厕所,在里面喊我过去拉他一把,说心慌,呼吸难受。”家琪把爷爷扶到了客厅沙发坐了片刻,又把他扶到了卧室床上,不久却发现爷爷闭上眼睛,喊不应了。家琪感觉不对劲,一边给爷爷拿氧气瓶,一边打120急救电话,医护人员赶到后,立即对樊德然展开抢救,抢救大概持续了1个多小时,昨日凌晨1点43分,老人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11岁开始以糖作画
    身世很苦,手艺很甜
    出生在1924年的樊德然,在11岁那年踏上外出学艺谋生之路,幸运地拜了糖画艺人谢青云为师。因为年幼体薄,刚接触这行的樊德然竟然还没有糖画担子高,因为门槛高担子挑不过去,就只好先把担子上的东西都卸下来,一样一样地搬进搬出,然后再一样样地装回担子里。
    16岁那年,樊德然自立门户。新中国成立前戏班子多,看戏的人也多,他就把摊子摆在戏台子下面最热闹的地方,台上唱戏,他一边做糖画一边也看戏,渐渐地目不识丁的他迷上了戏曲,于是萌生了把戏里的人物用糖画做出来的想法。接下来的戏曲人物创作中,樊德然不断揣摩练习,潜心研究戏曲人物的肖像特色与糖画技艺的完美融合,樊德然不仅能用糖浆画出《水浒》《西游记》中的人物,还能画出自行车和风车等物品,因为融合了皮影、剪纸和戏剧,糖画在他手中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艺食品,而成了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他也因此被誉为“糖画泰斗”。
    那么美的戏曲人物
    已经没几人能倒出来了
    1992年5月,68岁的樊德然应邀参加“中法友谊民间艺术代表团”,代表糖画艺术赴法国访问表演,并受到当时的第一夫人——密特朗夫人的接见。
    2009年6月,成都市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中,成都糖画的手艺人樊德然榜上有名。樊老曾说,“糖画不只是谋生的手段,希望在有生之年里,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学生带好,把手艺好好地传下去。”
    这门曾经令樊德然骄傲的技艺现在却成了他最大的遗憾,因为除了他,已经没人能用糖浆画出这么多精美的戏曲人物。
    樊均富说,父亲生前曾想把糖画的手艺传授给他和家人,但因种种原因,家里人至今没有真正学会老人的独门绝技,“不过父亲也有自己的徒弟,希望他们能将这门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成都糖画
    俗称“倒糖饼儿”、“糖粑粑儿”,是流行于四川成都的一种食糖工艺品,汲取传统皮影的制作特征及雕刻技法,舀一勺融化的糖液,以糖为墨,以大理石板为纸,以勺为笔,绘出人物、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等图案,既美味又赏心悦目,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记者 逯望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