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项德胜:“一两徽墨一两金”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薪火相承,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面谱”版聚焦这样一批人士,他们或是手工制造者、或是悬壶济世者、或是金融才俊……他们子承父业、传承行业精华。守一份寂寞,留一份绚烂。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刘丽琴
    笔、墨、纸、砚是中国文房四宝,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的“徽墨”更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至爱,有着“一点如漆,万载存真”之美誉。但受到现代书写方式和工具等冲击,墨,或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或被现代墨汁所替代。而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项德胜,遵循“古法制墨”,于方寸墨面之上呈现书法与绘画,在传承平雕、浮雕、半圆雕乃至立体雕刻的技艺之上,做出千姿百态、品种繁多的徽墨,打破了传统徽墨的格局。在采访中,记者听他津津乐道制墨的每一道工序、感受到他讲述“有佳墨写字方能入木三分”时之得意,也一同品味他“一锭徽墨晒半载”、“一方墨雕刻一年”的坚守与传承之精神。
    墨中加冰片、麝香,可防腐
    历史上,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项德胜向记者介绍,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其中,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歙州(徽州六县之一),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从此,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
    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历代徽墨的品种也开始繁多起来,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等,高级徽墨的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名贵材料。项德胜介绍说,“用油烟、松烟手工制成的徽墨耐腐蚀、抗氧化,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舔笔不胶,古代字画能传承几百上千年,与所用好墨息息相关。徽墨配方中加入冰片、麝香等十几种名贵中药,能稍微消解胶味,但其真正的作用是防腐、防蛀。此外,麝香能起到穿透作用,过去文人在牌匾上题诗写字,‘入木三分’,是麝香把墨带进木当中。对于优秀艺术作品的传承、传世,徽墨一直做着自己的贡献。”
    项德胜告诉记者,他现在做的仿古墨,仍然遵循这些古老的配方,以古法、手工制作,这是对“墨质”的保证:“古人讲‘惜墨如金’,好的徽墨金不换。街头十几元、几十元的所谓徽墨,是假的,很多是用现代墨汁做的。制作徽墨的成本在那里,一锭墨,两个打火机那么大,就要上千元的成本。”
    听到这里,记者不由想起曾看到的一个有关徽墨的故事,说的是出生于合肥望族、“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充和,她上世纪50年代刚到美国时很穷,经济上遇到窘境,卖了十锭祖传的徽墨,张充和后来对友人说起,“卖给了日本人,卖了一万美元——一万美元那时是很多钱哪!好东西卖掉了很伤感情,我为这十锭墨,伤了很久的心呢。”对此,项德胜也感叹说,确实,过去叫“一两徽墨一两黄金”,“古人真正能用得起好徽墨的也不多,如果是普通人用,不加麝香,不搁金箔,简单加些冰片,也能做到防虫防蛀。仿古墨这部分,因为要把前人的精华保留,让真正的书画家可以用上好墨,让作品流芳百世,只能做少部分。做市场,还是要靠那些千姿百态的工艺徽墨。”
    与徽墨已结缘36载
    徽墨历史悠久,制作精美,相应的,其制作技艺也相当复杂,有20多道工序,炼烟、洗烟、熬胶、拌料、成坯、烘烤、锤打、定形、晾晒、打磨、描金、雕刻……每道工序都需静心凝神,再加上时间的等待,项德胜说,单晾墨阴干就需要6个月,制墨的过程也是历练人生的过程。而从16岁进墨厂至今三十六载,谈起往日经历,项德胜忘不了与墨结缘的每个阶段:
    锤墨车间的历练:项德胜的父亲是安徽胡开文墨厂老职工,1979年退休时,当时16岁的项德胜顶职到墨厂报到上班。项德胜说:“那个时候有一份工作多难啊!所以我小小年纪就能进厂,很开心,没想过以后会和徽墨打一辈子交道。”从学徒开始,他被分到锤墨车间。锤墨是制墨中最基础,也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道工序。父亲把他委托给老同事练基本功,项德胜每天抡着七八斤重的锤子对着墨饼敲来砸去,手都起泡了,十个手指缝里都沾满了黑墨屑。
    苦练墨模技术:用项德胜的话讲, 锤墨又脏又黑又累,“找个老婆都难”,必须想方设法去做墨模。项德胜介绍说,墨的艺术欣赏价值主要在于墨模雕刻艺术,即在制墨模具上进行艺术雕刻。“而墨模雕刻的难度在于,不仅要学会绘画和刀法技艺,具备对题材的领悟水平和对木质的驾驭能力,还在于,它不是正面雕,是反雕,徽墨图案,有山水、有人物、有花鸟、有亭台、有楼阁、有船帆、有渔舟,还有各种字体的文字,整幅作品均采用反雕手法。墨模所用的材质,全是坚硬如铁的上等树木,比如石楠木、棠梨木,雕刻操作中须刀刀留痕、处处见意,如果缺乏书画功底和娴熟的雕刻技艺,很难制作出成功的墨模。当时做墨模的很少,全国、整个行业加起来墨模雕刻做得好的也就十几家,我们厂里面只有一个老师傅教墨模,当时好多领导的子女都有兴趣学,我只好偷师,每天早早干完自己的活,就跑到老师傅的车间转悠,看他怎么刻,然后照葫芦画瓢。有一天我做了一个金鸡独立于石头之上的立体造型,被厂里面发现,才被调到墨模车间。当时很轰动,因为很多人都想进这个车间。当时,老师傅多是雕传统造型,以简单、实用为主,我担任墨模车间主任后,着重设计,苦练雕刻技术,平雕、浮雕、半圆雕乃至立体雕都要精通,创出多款新式墨模,让徽墨慢慢在实用的基础上走上艺术化。”
    开发以观赏收藏
    为主的工艺徽墨
    随着科技的发展,用墨的人少,现代墨汁沾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徽墨想生存下去,必须拓展另外一个领域的需求,项德胜现在的主攻方向就是开发以观赏收藏为主、实用为辅的工艺徽墨。
    从1992年离开墨厂之后,项德胜潜心研究墨模雕刻,用千姿百态的徽墨作品表达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感受。传统徽墨的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形状,项德胜设计与制作的徽墨形状各异,墨砚、墨琴、书案、太师椅、花瓶、古钱币、竹简、如意、罗汉、侍女等不拘一格,题材也是丰富多彩,百老图、百子图、百寿图、百凤图、百骏图、百龙图,品种上也开发出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朱砂墨等。在此基础上,项德胜非常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徽墨作品《清明上河图》正反两面雕刻,用徽墨再现古典绘画;《无梦到徽州》使用了徽州建筑马头墙的造型;《七弦琴》中,整体造型就是一把古琴,内容则围绕着‘琴’做文章:四周雕刻仕女游园雅奏,背面雕刻伯牙抚琴,徽墨文化与古琴文化融合得自然、恰到好处,这件作品于2008年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但项德胜也透露,这种以收藏、鉴赏为主的工艺墨,属于“百分之七十松烟墨,百分之三十是碳黑墨”。
    如今,项德胜的儿子项颂子承父业,学做徽墨。对于徽墨的创新发展,项德胜鼓励儿子实现自己的想法:在销售方面会采用网络销售,设计上融入新的设计理念,比如说项颂设计了一锭学生墨,用了卡通人物,造型上更立体化、自然化,带有现代的气息。“说实话,作为我们徽墨人,做出千姿百态的墨和品种,已经打破了传统徽墨的格局。下一步就看时代的发展和老百姓(50.45, 0.00, 0.00%)的需求了。毕竟,你的创新不能空穴来风,不能违背整个市场经济的运作,所以说这个要顺其自然,以不变应万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