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威海:隋书弼与他的走马灯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六棱形的纸灯里点一盏蜡烛,热力推动气流,转盘吱嘎嘎启动,里面的剪纸小人坐着“旋转木马”,一圈圈转个不停……。这是文登下埠前村老农隋书弼刚刚制作完成的走马灯。 
    看着灯笼转起来,老隋笑着说:“这在以前的元宵节灯展中,走马灯可是‘头彩’,只有在正月十五的时候宫中才可看得见。” 
    
    结缘走马灯 
    说到隋书弼,文登人更多知道的是他的书法。他是文登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出生于文登下埠前村的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不仅在书法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对于传统文化也很是酷爱。 
    关于制作走马灯,老隋说得缘于央视的春晚。有一年看春晚,细心的隋书弼发现春晚大厅挂着4个大红马灯。虽说应是“走马灯”,可里面并没有马在转。凭借儿时的记忆,隋书弼立即着手研制这一传统手艺。 
    “12岁那年,是我第一次在村里看到‘走马灯’,当时被当作‘光荣灯’分到村里各个烈军属家中。”隋书弼说。那年村里集体扎走马灯,由生产队分发到各个烈军属家中,以排解烈军属们过节时的孤独、思念之情。 
    那次的遇见让隋书弼对这一传统技艺印象深刻,而父亲正是他的启蒙老师。隋书弼说,自己的老父亲算是个手巧的人,经常扎各式各样的灯笼。他用父亲做灯剩下来的材料,开始自己动手尝试,经过一次次的摸索、改进和不断地学习、取经,他的制作技艺逐渐提高。上世纪80年代,他和十几名村民还一起制作了30个“走马灯”,成功组织了一次热闹非凡的灯会。
    
    千年灯王 
    民间自古就有“正月十五雪打灯”的美誉。自汉代,每年正月十五,从宫里到民间,人们都会挂各种各样的灯笼欢度节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各式各样的灯笼中,“走马灯”算是“灯之首”。 
    公元1000年左右,“走马灯”问世。两宋时期,“走马灯”文化得到了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发扬光大,宋朝成为“走马灯”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南宋时期,“走马灯”更是增添了一些趣味,在灯上写上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的灯谜,并画上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造型的图案以增添喜庆。灯谜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还在使用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100余种谜格,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妙趣横生。 
    到了明清两朝,走马灯的热潮仍然未减,更是出现六棱形、八棱形等形式各异的走马灯。
    
    能工巧匠 
    “以前,‘走马灯’不是谁都能扎的,只有能工巧匠才能扎起来。它需要扎、画、写等工艺集于一身,而里面最主要的部分——灯芯,更需要利用物理原理才能转起来。”隋书弼说。 
    制作“走马灯”颇为费时费工,一盏灯上至少有七八十个零部件,历经100道工序,三至五天才能完成,而且全是手工制作。 
    首先,要把一个个秸秆烤直。烤直秸秆可是个功夫活。需要控制好秸秆与蜡烛的距离,如果过近就可能把秸秆烧着,而太远了又起不到热烤的效果。把烤好的秸秆搭在一起,灯笼的骨架初步就成型了。中间作为轴承的那根秸秆其实还有个小机关,老隋笑着说:“作为轴承的秸秆底部要放块“玻璃”, 防止长时间转动穿透下边的秸秆。” 
    然后,在骨架外面贴上一层绸缎或者宣纸,表面画上荷花、牡丹、柳树等图画,同时还用行书、隶书等不同字体写上了各类灯谜。所以说走马灯的制作需要制作者不仅手巧,还要有一定的绘画和书法功底。 
    里面还有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制作支撑剪纸转动的小竹圈。小竹圈刻地时候既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要弄的一样沉,否则太厚风和热气流就带不动, 太薄竹圈又容易被弯断。 
    接着就是在做好的小竹圈上粘上形态各异的骑马图案,只见老隋拿着毛笔在纸上一笔勾勒了几个形式各样的骑马图案,人骑着马或舞刀,或弄剑,或使棍,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剪下这些图案粘在小竹圈上,在轴承上点只蜡烛,在风和热气流的带动下,灯里的小人儿一下子“活”了起来,追着灯光旋转奔跑,烛光将这些剪纸的影子投射在灯屏上,呈现出生动形象、物换景移的影像,像是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老隋笑着说:“这在以前可是孩子们眼中的玩具。”
    
    拯救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像“走马灯”这样的传统工艺已经逐渐淡出我们生活的视线,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很难觅见它的踪影了。 
    每年正月十五,威海市文登区都会在广场上举行大型的灯会供群众观赏。隋书弼每年也都跟着家人去观赏,可是观后老隋总是很惆怅。现在的灯笼很多都是机器制造的电动灯笼,里面的动画也已经不再局限于骑马,各种形式的都有,利用电动就可以动起来,有些甚至是塑料材质的,纯手工的灯笼已经完全不见了。 
    面对走马灯濒临失传的境况,隋书弼叹了口气说:“走马灯属于我国传统民间工艺,历史悠久,需要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愿意跟我学,我就愿意教他,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可是,找徒弟对于隋书弼又是个尴尬的事。不久前,隋书弼收了一个徒弟,但是年纪比他还大。这让他心里更加焦急。老隋感叹,他们更愿意进城上班。目前,威海市文登能做这门手艺的人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人数更是寥若晨星。 
    将“走马灯”的手艺传承下去,是老隋心里最大的愿望。“明年正月十五我想再办一次‘走马灯’灯展,让‘走马灯’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也希望可以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这项传统手艺传承下去。”隋书弼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