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工技艺五代传 夺冠龙舟上漖造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新快报(广州) 佚名 参加讨论

    
    五月五,扒龙舟。珠三角地区的龙舟多来自番禺的龙舟基地“上漖村”,鼎盛时期遍布60余间造船厂,成为远近闻名的造船基地。
    从开木算起,一条传统木质龙舟的制作,需要经历33道工序,两三名熟手的师傅要一个月左右时间才能完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龙舟竞渡仅在端午期间举行,这项传统的民俗运动也渐渐淡出年轻人的视野。制作龙舟的工厂亦逐步减少,目前仅有不到10间船厂在制作龙舟。
    卢浩英,自称“龙的传人”,17岁入行,从业63年,如今他的工厂仍在生产,只是他已做不动大龙舟了,而是改做微型龙舟。
    族谱记载五代龙舟匠人渊源
    翻开番禺区洛浦街上漖村龙舟制作的族谱,以黄允为根基,逐步开支散叶,呈现金字塔型地壮大发展态势。这份珍贵的纪录,篆刻着五代龙舟匠人传承的渊源,跟随龙舟技艺传了近140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岭南乡村,因其造龙舟闻名于粤港澳。讲起村里造龙舟的历史,现年80岁的龙舟老艺人卢浩英(人称“英哥”)说,要从他的祖师爷说起。
    原来,上漖村最早做船的人叫黄允,人称“允公”。后因其儿子黄景残疾,无法成为接班人,黄允便将技术传给黄寮(与黄允是叔伯兄弟关系)这是第二代。再后来,黄寮又传给他的儿子黄福、黄辉。而卢浩英的师傅是黄福,他算是第四代接班人。
    在这可考的140余年间,珠三角地区大部分的龙舟制作、维修均出自上漖村,而村里主攻龙舟的也仅有黄、卢、梁、陈四个姓氏。卢浩英介绍,与他同为第四代的还有黄姓的两人。“卢、黄、黄,我们三个人所带的徒弟,就是目前的第五代龙舟匠人。”英哥补充说,虽然有专家说上漖村制作龙舟萌芽于清朝中叶道光年间,产生和发展于同治、光绪年间,但龙舟匠人通过师徒口述所纪录的历史目前也就这五代人。
    鼎盛时一个村有60余间船厂
    番禺龙舟制作最繁荣的时代,要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夸张地说,那时漫步上漖村,走几步就是一间船厂。卢浩英还清晰记得他入行的时间——1953年农历八月初二,他正儿八经地拜了师,成为黄福的入门弟子。后来,南浦船社、上漖船社、大石船社三个船社合并。1958年,卢浩英抽调到大石船社工作,当时船社共有员工102人,厂址在现今大石广场的位置。
    3年后,即1961年,大石船社重新分开为大石船厂和上漖船厂,卢浩英等20多人回到上漖船厂。这间船厂后来发展成有70多人的厂子,一直至上世纪80年代船厂散伙。散伙后,卢浩英、卢德文等人纷纷成立私人造船厂。最多时候,上漖村共有60余间小厂,非常密集。这些小厂分布在现南浦大桥、洛涛南区至上漖南闸一带,在沿水闸进去的地方也遍布着工厂。但不是所有厂都造龙舟,以造龙舟为主的共有十几间。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经济、劳动力等因素制约,上漖村龙舟业由盛转衰,其间还经历2次大规模的搬迁。现在,保存下来的船厂仅有8间,不足鼎盛时期的1/6。
    花了三年做到掌口不漏水
    1953年,十七岁的卢浩英进船厂跟着黄福学艺,同学还有其他七人,他的大哥卢德文也在一起学造船。黄福曾和卢德文说,弟弟的技术比哥哥好。这句话不知怎地传到了卢浩英耳里,成了他爱上这门技艺一个最简单的因由。“我学了两三个月,就能独自完成第一道工序——开木。那时,师傅一教就会,没有试过做得不好被责骂的。”卢浩英回忆说。
    当时,造船靠的全是手工,根本没有现代的电动工具可以使用。手工开木,给他的掌心留下了一块块硬茧。在这些的基础上,他开始学习削木、挣灰,再做旁、船掌、横柴(船的连接结构)。他和普通学徒一般,一步一个脚印,咬着牙攻克了一道道看似简单而又极需耐心的工序。
    1955年,卢浩英开始接触他生命中的第一艘龙舟,然而一开始并不是完全放手让他做。卢浩英从开木刨旁等简单的工序入手,而开掌口这些核心技术则是师傅亲自操作。卢浩英在一旁观察学习“开掌口”,这一学就是两三年。“一条龙舟的大旁和花旁的掌口最难。大旁掌口做不好会漏水;旁等上方掌口做不好,船身容易分离、开裂,所以开掌口是龙舟难度最高的技术。”卢浩英说。
    花了三年时间,做到掌口不漏水的他,才算是出师了。
    珠三角的龙舟多出自上漖“整个珠三角的龙舟大多是我们做的,当时奖状挂满了整面墙。”卢浩英说,上漖村所造龙舟称为“鸡公头”龙舟,这种龙舟“样式好、密度高、划得快、够坚牢”,适合龙舟竞渡活动,珠三角地区大部分龙舟产自上漖村。此外,湖南、浙江、港澳等地也有用上漖龙舟的。
    卢浩英说,他一生中做的龙舟起码七八十艘,包括其他船则有几百艘。“有段时间,龙舟制造停了大概10年,说是不给扒龙舟,几乎所有的龙舟都拆了,就改行做渔船、民船等。”英哥回忆说,70年代后期,他们就偷偷做,在上漖扎底后,用“尖头”(一种传统的木船)装运至西一村的仓库,偷偷再装龙船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