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9月28日电(记者 赵晔娇 实习生 梅芳燕)英国费顿出版社出版的《经典设计》一书,收录世界范围内999款经典产品,其中与美国哈德森火车、英国飞机和瑞士劳力士手表等齐名的是张小泉剪刀。因其诞生年代最早,设计经典,在此书中排名第一位。 张小泉剪刀源自浙江杭州,是“杭剪”的代表之一。其与“杭扇”王星记、“杭线”都锦生、“杭粉”孔凤春和“杭烟”宓大昌是杭州手工业史上著名的“五杭”,是中华老字号当代发展的缩影。 “五杭”经历数百年传承,其中“杭烟”宓大昌已退出市场,剩下“四杭”仍熠熠生辉。在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化工业化发展道路中,“五杭”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工匠精神,不断创新,让杭州特产再次走向世界。 钱塘手工业发达孕育“五杭” 杭州独特的手工业产品“五杭”,其诞生和发展繁荣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因素。 《南史》中记载着一个故事,南朝齐代钱塘县令孙谦深受杭州人爱戴,在他离任时,杭州老百姓送上了大批土特产“缣帛”——一种白色娟,质地细腻,可以在上面书写绘画而不漏水。这是“五杭”之一“杭线”较早的文献记载。 南宋定都杭州,北方大批劳动人民南迁入杭,原北宋的工匠们也随之迁往杭州,这些匠人中有织锦艺人、制扇艺人等,他们将精湛的宫廷技艺带到杭州,促进民间的丝织业发展,也奠定了杭丝“都锦生”和杭扇“王星记”发展的基础。 “机杼之声,里巷相闻”,当时杭州北桥一带,民间丝绸作坊发展繁荣,所产丝绸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多样,有绫、罗、锦、克丝、绢和绸等。 “杭州的手工业发展历史久远,至北宋已有相当的规模。”杭州市古都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正秋教授,早在1984年就做过考证,他在一文中如是说。 “杭州历朝历代人文荟萃,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手工业发展比较快,到晚清民国时期丝织业非常发达,流传到现在还有万事利、都锦生等著名企业。”浙江省逸仙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浙江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杨光宇说。 或是受到杭州手工业蓬勃发展的吸引,在明万历年间,安徽人张思佳将“张大隆”剪刀铺迁至杭州,在大井巷搭棚设灶,制作刀剪。因工艺精湛,又用好钢,张思佳做出的剪刀锋利耐用,一时名声大噪、生意兴隆。后来,不少人冒充“张大隆”字号。明崇祯元年,张小泉从父亲张思佳手里接过剪刀铺,用自己名字重新命名,以防盗用,“张小泉”字号由此而来,至今已有388年历史。 在张小泉字号诞生约200年后,杭州萧山籍人氏孔传鸿将自己的“孔记香粉号”改名为“孔凤春”。清末,洋化妆品已传入中国,孔传鸿则认为,中国流传数千年的古方、医书中,有香粉的配方和制作方法,他从古书中摸得门路,并四处拜访化妆品制作匠人,学得制作鹅蛋粉和生发油的技艺。 孔传鸿将香粉店开在杭州清河坊上,因其地理位置佳,不少上城隍山烧香的香客、游览西湖的游客,路过此地都会选购,孔凤春因此声名远播。后来,清朝慈禧太后喜爱孔凤春鹅蛋粉,其被列为贡品。至今,鹅蛋粉依然是孔凤春拳头产品。不止孔凤春鹅蛋粉,历史上,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都曾经被列为“贡品”。 在孔凤春诞生后十三年,即清光绪元年,王星斋吸取了杭扇精华,创立王星记扇庄,成为“杭州雅扇”对外的窗口。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杭州之繁华从古诗中可一窥究竟。直到清朝范祖述将“五杭者,杭扇、杭线、杭粉、杭烟、杭剪也”收录到《杭俗遗风》中,杭州为人称赞的手工业文明早已深入人心。 俯仰之间,“杭烟”因不允许民间生产,已退出历史舞台。“五杭”发展至今,演变为中华老字号——张小泉、孔凤春、王星记和都锦生,经典传承。 工匠精神“联姻”非遗 古时,人们把手艺人称为匠人,其对产品一丝不苟,和当下提倡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时光流转,拥有精湛技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传统手工业逐渐被现代化机器所取代,其技艺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不变的是中华老字号深厚的文化底蕴,匠心在当下依然闪耀。 一个周六的早晨,84岁的施金水老人,来到杭州拱墅区拱宸桥畔,在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内教导他的三位徒弟,如何“打”剪刀,他是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试钢、试铁、拔坯、开槽敲断、打钢、嵌钢……”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共有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依靠工匠谨遵“良钢精作”的祖训,以及娴熟的技艺,才能保持质量稳定。 如今施金水最大的徒弟已五十多岁,看着徒弟们锻打钢铁,施金水在一旁评价道:“基本的几个品种他们会做了,其他的还不行。” 老匠人对徒弟的严格,一如当今工业化生产强调的严谨。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内,展示的是张小泉非遗制作技艺,而在杭州富阳张小泉五金科技园内,则是现代化标准化的生产场面。 “在坚持良钢精作的基础上,张小泉持续创新。我们从德国引进生产设备,从瑞士进口最好的钢材,将生产过程中凭老师傅经验观察的热处理,转变为可量化的热处理等。张小泉作为手工艺传统品牌,工匠精神贯穿了发展始终。”富春控股集团董事长、杭州张小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标说。 目前,张小泉产品从刀、剪、锅具等现代五金工具,扩展到汤婆子、子孙桶、银质烧水壶和聚宝盆等婚嫁系列产品。“银质烧水壶每把售价约3万元人民币,光张小泉上海2家门店,一天就能卖出3至5把。”杭州张小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夏乾良说。 不止张小泉,王星记也在扇面材料上不断创新。在一款礼品扇中,王星记扇面采用丝绸和宣纸复合物,并首次运用烫金工艺,使得手工扇既挺括、牢固又美观贵气,深受中外来宾喜爱。 作为惟一的“杭州织锦”非遗保护单位,都锦生也在传承中恪守着创新之心。 都锦生织锦技艺共有58道工序,它可以根据一幅照片或者绘画作品,通过丝织的方法再现自然风光或人物肖像等。两年前,都锦生和浙江大学合作,将其非遗传承中核心的意匠设计,通过“计算机读入系统”,从图片或照片中直接形成意匠图,通过传统织锦工艺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进行创作,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文化衍生品。 目前,都锦生织锦形成了像景织锦、装饰织锦和服用织锦三大系列、一千六百四十余个花色品种,成为中国生产规模最大、花色品种最多和工艺最复杂的名锦之一。 “希望都锦生能跨越年代,让以前没有用过的人接受我们的产品,这样才能不负工匠精神的传承。”杭州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徐翀说。 老字号的国际化步伐 “五杭”的诞生源自杭州深厚的手工业文化底蕴,其发展继承了杭州数百年工匠精神。“五杭”在发展中,国际化视野贯穿其发展脉络,如今在创新的带动下,它们向国际市场再出发。 早在1915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五杭”中有“两杭”——王星记折扇和张小泉剪刀,就初登世界工业竞技舞台,均斩获奖项。此后十一年,张小泉剪刀又参加费城博览会,荣获银奖。同年,刚刚成立五年的都锦生携彩色古画织锦《宫妃夜游图》也参加了此次盛会,来自中国的织锦技艺在国际上大放光彩,荣获费城博览会金质奖章,这也是中国织锦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的第一个金奖。 在1929年首次西湖博览会上,王星记折扇、张小泉剪刀、都锦生丝绸和孔凤春化妆品作为杭州手工业的优秀代表均参展,受到市民们欢迎。 其中,都锦生丝织厂还展出了由都锦生先生首创,当时还处于试制阶段的西湖绸伞。其以富阳出产的淡竹为骨,以西湖风光为图案,被赞为“西湖之花”。据当年在场的唐迪文老人回忆,“腾”的一撑,那片云彩能轻易勾走你的全部视线。一时购者如云。 历史上,都锦生的织锦,张小泉的剪刀都曾是“国礼”,跟随中国领导人出访。“五杭”也多次被选为工艺礼品,代表杭州手工业产品,在国际交往中频频亮相。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今年开始,张小泉国际全球合作步伐加快。其和德国慕尼黑钢铁厂和日本钢厂,正在筹备成立全球五金研发实验室,定向在市场、材料和工艺层面展开合作。第一批产品将于今年10月面世。 今年9月,王星记在此前和迪奥、美素等国际品牌的合作过程中积累经验,携手万事利,在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达成跨界合作,推出既代表杭州手工业特色,又符合国际审美的礼品盒。 既有走出去的国际化,更有“家门口的国际化”。 都锦生发挥自身擅长提花丝绸的长处,向国内外服装品牌提供真丝面料,甚至用全国惟一的杭罗——“花罗”面料,生产睡衣等家纺产品,和国际大牌一争高下。 杭州张小泉剪刀厂董事长张国标认为:“‘家门口的国际化’要做的工作更多。国内市场上,不仅仅是国内品牌之争,还有和国际大牌的竞争。我想只要有强烈的和国际品牌进行沟通交流的意愿和胸怀,国际化视野才会越来越广,品牌的国际化竞争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