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帽爷”梁文亭叹后继乏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导语:盔帽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盔帽制作需要经过二十八道工序才能完成。经过三百多年的历史变迁,现在戏曲盔帽制作的人才已经屈指可数。
    
    “帽爷”梁文亭
    今年54岁的梁文亭是定襄宏道戏曲盔帽制作的传承人,他不仅制做传统戏曲演出所用的盔帽戏服,而且还将自己的手艺延伸到影视业,至今,梁文亭已经在大大小小的50多部电视剧中为演员设计制作了上千套盔帽戏装。
    为电视剧设计盔帽戏装为梁文亭打响了知名度,人们都称呼他为“帽爷”,但“帽爷”梁文亭却并不希望自己“一枝独秀”:“我的下一步计划是尽全力把这项传统手艺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定襄宏道盔帽戏服制作的精妙之处。”
    
    盔帽制作
    明末清初的制作技艺
    定襄县宏道镇梁氏家族的盔帽制作技艺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
    明末清初时,一些地方经常玩社火,闹红火。宏道镇有一家专门为戏团和社火艺人制作戏曲头盔、戏装、刀枪、靴鞋的店铺“结义城”。如果有戏曲演出,“结义城”可以全部完成演员所需要的服装和器材的制作。
    山西人热衷戏曲,盔帽也随之有了自己的市场,开始繁荣起来。“戏曲演出中所用的盔帽和明末清初时闹红火用的盔帽有很多不同之处。闹红火用的盔帽档次不够,以结实为主,而舞台上的盔帽不但要实用,还注重美观。”梁文亭告诉记者。盔帽制作手艺传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三代了,享有“重量轻,不卡头,需要摆动全部抖”的美名。
    后来,因为战争和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结义城”倒闭了,盔帽手艺也完全停工。
    
    盔帽制作
    三代传承盔帽技艺
    已经54岁的梁文亭把一辈子的心血都花费在了戏曲盔帽的制作上。“我的爷爷梁在全当年就是‘结义城’的骨干,后来尽管‘结义城’倒了,爷爷还是把这门手艺传给了父亲,父亲又传给了我。”
    梁文亭说,自己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看他制做各种盔帽,耳濡目染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一行。随着戏曲剧团的重新复苏,梁文亭制做戏曲盔帽的手艺又派上了用场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材料的不断产生,梁文亭不但在盔帽制作的选材和装饰上不断推陈出新,还进一步改良了宏道戏曲头盔的传统工艺,“原来的盔帽只是简单地用纸糊制,立体感不强,我利用铁砂将其立体化,一方面可以通风,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
    如今,梁文亭精良的制作手艺在业界颇有名气,“可以说这个技艺已经融入我骨子里了。”梁文亭颇有感情地和记者说。
    28道工序制成一顶盔帽
    戏曲表演中各种帽子统称“盔头”,大体分冠、盔、巾、帽四类。“盔”为武职人员所戴,如帅盔、夫子盔、中军盔;“帽”最杂,从皇帽到草帽,有硬有软;在许多戏曲中普遍把一些专用的帽子统称为“盔帽”。
    做一顶漂亮的盔帽大约需要一星期的时间。制作盔帽所需要的工艺材质有:黑麻纸、铅丝、钛红粉、油漆、粉线、虫胶漆等。黑麻纸是制作盔帽整体的骨架材料,铅丝绕上棉纸用以撑硬帽子骨架及制作弹簧,钛红粉和油漆是刷底色用的,粉线用来增加图案纹饰的清晰度和立体感,杨梅球、泡珠为盔帽点缀装饰,牛皮胶或白胶则用来焊接样板成形。
    盔帽制作工艺的流程繁琐、复杂,有许多工序要靠言传身教,不是三言二语能够讲明的,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掌握的。“做一顶盔帽需要二十八道工序。”梁文亭告诉记者。
    一顶盔帽大致是这样做成的:先用8到10张黑麻纸,以浆糊为胶,贴八、九层打纸板,压实、晾干;然后设计图案,开盔帽小样,按小样图案雕凿纹饰;铅丝拉直,外卷上麻纸、涂以浆糊;样板焊接成形,并上白胶或牛皮胶在帽架上圈上铅丝,卷边、包布;刷一道红粉和胶水涂料上色,等干后描出纹饰图案淋上粉线;刷第一道底漆,干后刷贴金底漆。半干后贴上金、银箔,罩金、刷漆;点翠、扎杨梅珠、玻璃三色珠;最后装配成形。
    整个制作过程中,设计图案和淋粉线是需要一定功底的。“设计图案时,一方面要画出来,另一方面要使其具有立体感,人戴上后要舒适、好看。它不像平面画图那么简单,一顶帽子最起码要画上十几张图才能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梁文亭告诉记者,“而淋粉线就像在蛋糕上写字一样,但字要比蛋糕上的字细得多,差不多是蛋糕上字的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这个就需要下工夫了。”
    真担心手艺到我就失传了
    经过300多年的历史变迁,现在戏曲盔帽制作的人才已经屈指可数。
    曾经山西在长治等地也有做盔帽的手艺人,但因为做工粗糙,不与时俱进,渐渐销声匿迹了,只有梁文亭将定襄宏道的戏曲盔帽制作手艺传承了下来。
    “我有两个心愿,一是将宏道戏曲盔帽制作手艺申报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个就是找到这项传统手艺的接班人。”梁文亭告诉记者:“我很想像我的爷爷和父亲那样把这项传统手工艺传承给我的孩子,但大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外省做了记者,小儿子在大学读设计专业,都和这个不太沾边。”
    技艺的传承问题已经困扰了梁文亭很久:“这门手艺不是想学就能学的,它需要深厚的美术和雕镂功底。但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热闹,大多数人并不愿学这个冷门的手艺,我真担心这项传统手艺到我这里就这么失传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