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读经运动当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或可理解为国学或儒学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沉寂后、刚开始复苏时必然会走的弯路。一方面应当对开拓者的努力和贡献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需对他们的问题与局限高度重视。 我们必须明白,教育是一门科学,永远有无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不断研究,读经也是如此。比如有人认为,幼儿理解力有限,与其让其理解,不如让其背诵。然而事实上,幼儿的理解力远比大人想象的强。一个哪怕三岁的小孩,在看动画、听故事时也会有自己强烈的偏好和选择,事后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很多问题,产生很多心得。此外,幼儿的审美能力也远比我们想象的强。优秀的教育者总是善于借助孩子们的理解力和审美力创造成效。从这个角度讲,不管多大的孩子读经,都应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他们的理解力和审美力,这也可理解为读经所须遵循的“人性原则”。以年幼无知为由,推行强制读经,不仅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也会事倍功半;更重要的是,它会给教育者不自我反省、不进行改革的懒惰行为提供借口。 当然,幼儿的理解力不同于大人,适当的背诵是必要的。我认为在小学及以下阶段,有选择地读一部分经典,特别是一些文句优美、押韵良好、内涵深厚且有助于打下文字基础的蒙学类经典,也许是最佳选择。一开始就把思想内容复杂的经典如《论语》《孟子》甚至《礼记》《周易》《尚书》《左传》等作为幼儿读经的主要内容,究竟如何能开启他们的心智,我不是很理解。事实上古人在读经教育中很重视次第,此即我所谓读经的“阶段原则”,朱熹《大学章句序》即已明言。 让我们永远记住一条:读经首要和根本的目的永远是实现人的健全成长。我们从来不是为了读经而读经,也不是因为经典多么重要而读经,读经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成为真正的人,包括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做人的道理、提升人生的境界等。没必要让幼儿们过早地承担过于崇高的文化理想或过于沉重的民族使命。不要忘了:孩子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然后才是读经者。一旦我们忘记了这一点,很可能就已经把经典教条化、非人化,脱离了生活和生命。因此教育者应时时追问自己,你自己真的理解那些经典了吗?你真的把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人格力量了吗?如果自己还做不到,又怎么能教育好别人? 此外,古人足不出户可以知天下,因为古代社会基本上是静态的,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其缓慢,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保持不变。然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了。人们甚至不能根据几年前的经验判断未来,何况几百年前的经验。正因如此,应当提倡把读经和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把体制内教育和体制外教育结合起来。不能想象一个孩子不学习数理化、史地生,不接受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仅靠读经就能适应现代社会。在古代条件下,人们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并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更重要的经典或知识,这显然是时代的限制。今天我们不可能再认为“四书五经”足以代表一切重要知识的来源。因此,不应当提倡那种脱离现代生活的纯读经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读经目标。 那种把读经和其他教育隔离甚至对立起来的做法,忘记了读经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我们脱离现实、故作高雅。 综上所述,我主张读经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人性原则,二是全面原则,三是阶段原则。所谓“全面原则”指兼顾其他学习,追求全面发展。(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