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呗,要是有文化,谁干这个啊。”60岁的张庆来说得谦虚,但他并没意识到,这门近乎失传的手艺,现在其实是很“前卫”的文化——手作总是慢的,而这个时代,慢,是奢侈的。张庆来的制作,可能赶不上工业品的速度,但是他相信,历经岁月变迁后,每根藤条中蕴含的心意,会随着时间沉淀下来。 每根藤条都有人情味儿 韩记藤椅铺,位于西安门大街14号。这是个纵深的小院子,从大街上走过往里一望,总能看到一个人影,坐在小凳子上低着头。这便是张庆来的店铺。 院子最里边是一间约有20平方米的屋子,整个屋子被一把把藤椅占满。地上摆的,墙上挂的,新的待售,旧的待修。张庆来一手拿着锥子,一手攥着长长的藤条,两只手不停地穿来穿去,忙活着编织藤椅的靠背。他已说不清有多少个日夜都是这样度过,早年间工厂效益不好,张庆来出厂“内养”。回到家里后,帮助父亲全身心投入到藤椅制作的工作中。 其实,在沙发普及前,藤椅算得上是人们心目中最舒服的座椅了。但比起古典的圈椅,它不能传代,比起小巧的方凳,它又不能随身携带,可这仍挡不住它成为经典的产品。“不能跟假的比。”张庆来习惯用“假的”形容质量不好、材质不佳的产品。现在,金属管材搭架子、塑胶材质编织的“藤椅”遍布市场,但张庆来认为,那些材质不仅耐用性不佳,也无法带来坐在藤椅上那种舒适感。 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成为老张一直以来坚持手工制作、维修藤椅的根本所在。也正是因为“手工”,让每一根藤条都带着人情味儿,张庆来做的藤椅如今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忠实追随者。很多老街坊虽已搬走,但他们也会专程把藤椅送回来给张庆来维修。 看似简单的藤椅,其实制作起来并不简单。粗藤子热弯,细藤子慢慢编织,制作一把藤椅,几乎都是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若更精致一些加上点缀的木雕,则还要更久。 更要命的是藤条。北方人通常以为,藤条是南方、雨林随处可见的植物,其实不然,张庆来使用的藤条,来自印度尼西亚。这多亏当年老父亲在北京藤厂工作,后来北京藤厂与南洋藤厂合并,老父亲积累了点儿人脉资源,才能买到这并不常见的材料。上乘的藤条材料,尤以稍细、颜色微微红润的为佳。用这样的藤条生产一把藤椅,不计时间,只说成本,就已是超过千元。 这门老手艺后继乏人 张庆来的老父亲张讲盛,是个挺有名的手艺人。1981年改革开放,老爷子决定干个体,便在家开了“韩记藤椅铺”。所谓“韩记”是张庆来母亲的姓氏。藤椅铺刚办起来的时候,生意相当不错,当初一把藤椅售价不过6块5毛钱,“就那做工,放在现在少说也得卖上千块钱。”那段时期,人们开始有些闲钱,愿意装点家居,但后来各种新形式的沙发、座椅兴起,也给藤椅市场带来不小的冲击。 “每天坐这儿这么干,一个月也就剩下两千多块钱赚头。”张庆来说,藤椅铺开到今天已经度过了34个春秋,早年间城里还能找到几家藤椅家具铺,比如,厂桥就曾有一家父亲老工友开设的店铺;历代帝王庙对面也有一家;花市的那家藤椅铺,据说老手艺人曾经是生产笼屉的。 然而至今,那几家或是因老人做不动无人接班,或是因为城市改造,逐渐都消失了,只剩下了韩记一家。6年前,张庆来的母亲韩老太太过世。去年,92岁的父亲张讲盛老爷子也过世了。张庆来的孩子如今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上班,张庆来自己也说不清,究竟能将藤椅铺支撑到哪一天。“不干?街坊们、老主顾们也不答应啊!”每当说起这些,张庆来的脸上就会绽放出会心的笑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