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贵州石桥白皮纸 古法造纸濒危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导语:石桥白皮纸制作技艺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由于其制作方法完全传承自古代手工纸,故又称“石桥古法造纸”,其纸品又称“石桥古纸”。
    
    古法造纸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而利用树皮为原料造纸,在我国更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后汉书·蔡伦传》已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记载。热而在史籍中对树皮为原料造纸的方法却记载很少。可在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造纸的民间工艺。
    据专家考证,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属唐代造纸工艺,它是石桥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丰富构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为原料制作的。传说石桥造纸源于蔡伦。因此,石桥村造纸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择吉日举行盛大活动来祭祀造纸鼻祖蔡伦。
    石桥古法造纸作坊生产白皮纸和彩色皮纸两种,其生产工艺流程,与汉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它的碓、碓杆、水轮、曲柄轴等形式和构造,与《天工开物》上水碓图如出一辙。生产白皮纸所用的原料是构皮麻和杉根。与《后汉书·蔡伦传》云:“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以为纸”很相似。认定是汉代到唐代这一时期的造纸工艺。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
    历史上苗族的先民曾是楚国的主体国民。发明我国多种原料造纸术的蔡伦,原籍东汉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市),属楚国,是苗族先民主要长期居住地区。他在家乡与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各民族人民群众有所接触,积累了民间的造纸经验,到入宫之后,与中原造纸知识技能结合,才在实践中发明新造纸术。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黔东南凯里的舟溪、丹寨的南皋尝卡、剑河的施洞口、凯里的凯棠一带的苗族民间都流传有《造纸歌》、《找书找纸歌》,唱出了历史上苗族传统的碱法造竹纸,甚至更为久远的以青苔造纸“苔纸”,剡藤造纸、以及造纸工具、情状和苗、汉两族共同创造的情形。与汉文史料有关记载相吻合,是史实的客观反映。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述各地名纸:“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这些名纸皆产于江南,具有地区特点。由于时代的限制,李时珍未具体指明哪些民族各造什么纸。而贵州苗族长期以竹、楮造纸。楮树当地叫构皮麻。是石桥造纸的主要原料。
    苗族是古代首先发明养蚕术的民族,蚕丝帛首先在苗族中普遍应用。而蚕丝帛造价昂贵,费工费时。白皮纸很早就替代蚕丝帛的作用。至今,当地苗族丧俗中,蚕丝帛要作为随葬品随死者入棺,没有蚕丝帛则要用白皮纸。在许多衣服、鞋等的生活用品中,白皮纸也取代了蚕丝帛的地位。
    据石桥村王氏、杨氏、刘氏等几大姓氏的人说,他们的祖先从广阔的平原迁徙到西南的莽莽森林里居住。在这特殊的环境里,由于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科学文化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纸的用途不多,纸的销量不大,石桥的纸业长期处于个别生产,保证日常生活用纸和保留技艺的处境。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国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南皋及周围一带纷纷创办了学校,民间契约普遍实行,文人互赠书画,民间刺绣画帖逐渐增多。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纸张,而他们生产的纸张供不应求。当时石桥堡大户人家投资兴办纸业,四处招工。在天然石桥对面大石壁下设槽造纸,其生产的白皮纸比原来的纸质好,很快打开销路。村内也纷纷开槽造纸,致使本世纪30年代初造纸发展到三十多家。产品经商人购买后远销贵阳、遵义出四川,或经铜仁出湖南、武汉等地。1934年在贵阳举行画纸评比,石桥纸获得第二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皋、九门的王尤金、王尤方等,又在南皋河两岸建槽造纸。内战爆发,人民苦不堪言,白皮纸销量大减,产品积压,不得不贱卖赊销,以致部分亏损倒闭。由于石桥各家作坊依靠天然厂房、自留泉水、技术熟练等优势,能够维持生产,直到丹寨解放。
    解放后,石桥白皮纸生产有了发展。1951年,有24家,从业人员120人。1953年到48家,从业人员153人。但此时麻江、雷山、都匀纷纷创办纸厂,雷山纸厂到石桥聘请王能、王习斌、杨国清等7人去作技术指导。都匀蜡纸厂到石桥聘请王时芳、王仲庸、王文科等6人去作技术指导。因机制纸大量投入市场,白皮纸销量开始下降,市场饱和,产品出现过剩。
    1955年3月,成立同心造纸工业社。 1957年10月,改建公私合营丹寨县纸厂。1958年1月,改为地方国营丹寨县石桥纸厂。“文革”初期,改石桥合作纸厂为石桥纸厂。1978年6月改名丹寨县国画纸厂,厂部移至三孔桥,大石壁废止。在此期间,石桥纸厂苗族师傅杨大文于1982年3月赴加拿大多伦多科学中心表演《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造纸技艺。他表演所用的工具,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馆。
    1988年,三孔桥国画纸厂由个体户承包,1990年停产。
    1984年4月,贵州省文化出版厅文物处于丹寨县工业局签订保护石桥白皮纸传统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合同。同年8月,丹寨县人民政府公布石桥白皮纸作坊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皮纸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造纸的典型代表。白皮纸以构皮麻为原料,然后添加滑药(岩杉根或猕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烂沥水)抄制而成。整个生产过程有1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
    1,麻料制作工序:
    削构皮麻 刮去外层晒干、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等变成棉絮状。
    2,制纸:
    将棉絮纸浆兑水按一定的比例添加滑药,搅拌均匀,再经过抄纸、压纸、晒纸、揭纸、包装为成品。白皮纸成品要求达到纸质绵韧、耐拉力、纸面平整、光泽度好、吸水性强等。
    制造白皮纸的主要器具和设备:
    麻料制作:纸甑、踏碓和木碓、料槽、洗料袋、料耙、料杆、石灰、柴火灰等;
    制纸:纸浆槽、纸帘、压纸架、刷把、纸焙等。
    制品有白皮纸和彩色纸两种。其中彩色纸可分为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等六大系列产品。
    石桥白皮纸生产历史悠久,它是石桥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由于在史籍中对树皮为原料造纸的方法记载少,以致我们不能详尽地了解造纸技艺的传承年代。加之苗族没有文字,长期以来,造纸技艺仅靠父辈或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因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科学文化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纸的用途不多,纸的销量不大,石桥的手工造纸业长期处于个别生产,保证日常生活用纸和保留技艺的处境。它是石桥村民共同创造的成果,是苗族人民共有的物质财富。因此,石桥造纸技艺没有特别保密的传承体系。所有学徒在自己有经济实力的情况下,均可自己开槽造纸。
    辛亥革命后,我国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南皋及周围一带纷纷创办了学校,民间契约普遍实行,文人互赠书画,民间刺绣画帖逐渐增多,纸的销量大。那时是鼎盛时期,石桥堡110户居民中,有80户开槽造纸。
    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人民苦不堪言,白皮纸销量大减,产品积压,不得不贱卖赊销,以致部分亏损倒闭。
    1949年后,石桥白皮纸生产有了发展。1951年,恢复开槽24家,从业人员120人。1953年到48家,从业人员153人。如:王氏传承人王能,男,苗族,73岁,文盲。13岁开始跟父亲王正海学习抄纸技艺,用了3年的时间才能掌握造纸技艺的全过程。其父亲又跟公王培芝学习技艺。自已又把技艺传给儿子王兴武,王兴武现在大岩脚开槽造纸,兴武还收有学徒等。
    石桥古法造纸 制作工艺属唐代造纸工艺, 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以下基本特征:
    1、料特征。 白皮纸选用的构皮麻是喀斯特山地所产,具有纤维均匀细密,成浆率高等特点,其柔韧性、光泽度好,吸水性强,是白皮纸润墨性能优良的主要原因。
    2、简易性特征。石桥古法造纸利用丰富的构皮麻和水源条件,在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里设槽造纸。这里除了纸焙房外,没有厂房,几道工序都是徒手而就。因而作坊简易,投资小,易于操作,无污染;
    3、工艺特征。首先是白皮纸从原料加工到成纸张需要10多道工序手工完成,其生产技艺仅凭师傅的言传身教世代相传,一般要3—10年才能熟练掌握。其次是原料加工采用日晒、雨淋、露练等方法,全凭手工制作,天然自成,没有添加工业原料。
    4、产品特征。纸质洁白,有柔韧性,耐拉力,纸面平整,吸水性强。是书画作品最佳纸品。具有上述特征的石桥古法造纸,在贵州省占有重要地位,是古代文化的缩影。它是石桥村人民为人类保存一份物质文化财富的遗存。发掘、抢救、保护石桥古法造纸,其价值主要有四点:
    (1)历史研究价值。白皮纸生产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这一时期的造纸工艺,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这对研究汉代到唐代造纸技术以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文化价值。白皮纸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是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品的再现,与书法和绘画艺术相辅相成。是文化传承必不可少的载体。
    (3)工艺价值。白皮纸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都比较高。这些生产技艺是苗族人民长期劳动的智慧结晶,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它的科学道理难以言表,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4)经济价值。一方面,白皮纸生产的发展,解决了石桥村民温饱问题。另一方面,白皮纸原料取自农林副产品,可以带动周围的群众发展第二产业,有效地促进当地山多地少的农民增收。再次是白皮纸和彩色纸主要销往西欧、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汇,增加人民收入。
    石桥古法造纸虽然在丹寨县委、县政府和南皋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作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1,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现代造纸业的迅猛发展,强大的造纸企业集团以其价廉物美的品牌抢占市场,瓜分市场份额,使其手工造纸几乎无立足之地。
    2,现代打工潮的不断冲击,发达城市的种种诱惑,使绝大部分的年轻人小学、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他们不甘于父辈的现状,不愿呆在山窝窝里继承父辈的职业。
    3,古法造纸工序多,其生产过程从山上采集构皮麻到最后出成品,要经过16道工序,要熟练和掌握全套生产工艺,至少要3——10年左右的时间。加之是手工操作,产量不高,一天生产500—700张的产品只能够维持一天的生计。
    4,无论是白皮纸或是彩色皮纸,它只是一少部分人的需要,或者是一些旅游爱好者的收藏品或装饰品,毕竟消费的人较少。因而只能按市场需求来生产。解放前有80多户人家在搞手工造纸,七八十年过去了,现在反而减少到40余家。这就说明石桥古法造纸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