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油纸伞是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媒婆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宗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此是取其圆满的意思,作为人们遮日避雨、驱恶避邪的象征。 油纸伞制作 戴望舒的那首《雨巷》中这样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于是乎,记忆中对油纸伞的初印象在很长的时间里,它总是与江南、雨中、小巷、丁香花般的姑娘联系在一起,它是一种营造唯美意境中的道具,却不曾想,现在仅存的油纸伞手工坊却与我的家乡近在咫尺。 摄影师肖钝先生以他娴熟的摄影技巧将桐油纸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过程精彩记录,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影像。 油纸伞制作 四川泸州分水岭乡镇,青石板铺成的老街,一栋摇摇欲坠的老房子。你很难想象这是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也是我国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六福”桐油纸伞的生产地。目前国内仅存的传统油纸伞厂。 油纸伞制作 在四川泸州分水岭乡油纸伞的制作历史悠远,据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岭所致最佳。原有美美,现有六福,工作益精巧。”由此可见,追溯于清代始,分水岭油纸伞已是小有名气,且其制作工匠之多,工艺水平之高,使用者之众,都是有案可稽的。按泸州史学界的广泛说法:分水岭油纸伞工艺的使用和传承,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制作历史超过四百年。 油纸伞制作 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大致来讲,分成如下几步:1.号竹:即选竹;2.做骨架:削伞骨,并进行水浸、日光晾晒等必要的技术处理,然后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3.上伞,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4.绘花:于伞面绘上图案 ,晒干;5.上油: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就可以使用了。 油纸伞制作 近百道工序全手工操作,从削竹到绘制图案都是全手工,没有使用机器。材质也固守传统,为的是保持其古法天成的韵味,不使其沦于工业化。比如伞托,必须是从大山里砍伐下来的通木。制作工具也历史悠久,品质控制严格,要求“四沟”平整不露接头、“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猪鼻孔”,涂桐油也要求均匀。伞面绘制也很讲究主要取材于传统民间题材。 油纸伞制作 “六福”油纸伞即是取自第六代传承人毕六福的名,更有它吉祥如意之寓意。用传统的龙凤吉祥等图案寓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主色调以大红寓意红红火火的美好之意,可以从此间窥探出制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给予,并透着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油纸与“有子”谐音,寓意多子多福;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媒婆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伞架为竹,寓意节节高升;外形为圆,寓美满团圆;桐油,在民间具有镇宅辟邪的作用。 油纸伞制作 中国桐油纸伞,最早作为生活必需品,雨具被人类使用了上千年的历史,亦传至亚洲各地如日本、朝鲜、越南、台湾、琉球、泰国、老挝等地,并在各地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油纸伞。随着大陆客家人迁移至台湾定居,也令中式油纸伞在台湾生根发展;在日本传统婚礼上,新娘也会被红色油纸伞遮着。老人喜好象征长寿的紫色伞,送葬时则要用白色伞;日本传统舞蹈也会以油纸伞作道具,茶道表演时有的要用“番伞”。 油纸伞制作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在国内,桐油纸伞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难寻影踪,而今六福油纸伞作为具有观赏及收藏价值的文化艺术产品,依然名扬天下,但,它依然存在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技艺一样的困境。 油纸伞制作 毕六福油纸伞的传统制作工艺从第一代传人许绍楷开创以来,历经第二代传人许桐生,第三代传人毕祥禄,第四代传人毕朝贵,第五代传承人毕林泽,第六代国家级法定传承人毕六福,一脉相传至今。在这期间,油纸伞经历了从无品牌到有品牌的历程。2009年,“毕六福”油纸伞品牌正式创立。由此,泸州分水岭乡油纸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走上了法制化和正规化的道路。“中国油纸伞的活化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毕六福”油纸伞的核心价值。 油纸伞制作 两度被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关注并发出入围参评函的中国伞王毕六福,作为分水油纸伞手工坊的厂长,毕家油纸伞第六代传人、中国唯一的手工油纸伞代表性传人,他以他的执着与坚守,并誓将这项制伞工艺传承下去,“六福”已成为中国桐油纸伞最后的守望者! 油纸伞制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