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唐代,沧州(今河北沧州和山东宁津以北地区)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 柳编 王聚军算是我在这种传统手工艺里见到的最年轻的人了,在一次山东来沪的民艺展上幸而采访到。80后的他出生于柳编世家,是高密柳编第十九代传人,是高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王聚军自幼在长辈的耳濡目染下对柳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毕业后跟随父亲和爷爷专心学习柳编,在父亲和爷爷的严格指导下,掌握了精湛的柳编技艺、技法和诀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柳编特点:外形美观大方,棱角分明,造型标准秀美,用料讲究,柳条平滑细腻,泡子圆润,线绳走向流畅、均匀,力度一致,寓意广泛。他凭借祖传的技艺和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首创出菱形图案编制制法、小巧精细的柳编笸箩和有菱形图案的柳编作品并取得了三项国家专利。 柳编 柳编 柳条编筐的好处是硬度大,不同于南方的草编和藤条编,韧性好,毕竟是木头的,编之前需要对原材料先处理一番,而后编制的时候也很吃功夫,熟练的匠人一天也就弄个一两个,为了保持湿度,在北方这个工作要在地下室完成。 柳编 柳编 现场的王聚军话不多,在问及为什么会坚守这样一份不怎么赚钱的手艺时,他说,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做这个的,中学就开始学,后来也就一直做了下去,丢下了可惜,希望自己能为之献一点力。现在的他不局限在以前跟父辈学到的那些,有空自己会研究各种编法和物件形态。比如现场的圆形和八边形的套装篮,除了花纹,最为困难的在于计算好每个篮子的尺寸,让它们能够一个恰好套住另一个,且怎样翻转,都掉不下来。 柳编 “编筐、编篓,家家都有”,这是因为这种工艺的原料来源十分广泛。北方用于编筐编篓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柽柳枝、桑条、荆条、紫穗槐条等多种,在盐碱地和沼泽地都有出产。像南方有草编、藤条编等。柳编工艺主要在滨州、德州、菏泽地区比较盛行。这一带涝洼地多,柳条资源丰富,传统悠久。柳编制品的种类繁多,在内销方面有席、筐、篓、簸箕、笆斗、柳条箱、笸箩、花篮、笊篱、食盘等多种类型。外销方面,经过开拓和设计已形成洗衣筐、花盆套、野餐食具筐、吊篮、灯罩、狗窝、猫窝、鸟巢等多种。在工艺方面主要技法有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下面用一幅临沂的柳编技法图来展示) 柳编 柳编 柳编 柳编 柳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