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核雕是中国汉族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之用。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所刻有诗文或渔家乐、百花篮、罗汉等题材。江苏苏州和扬州、山东潍坊、广东等地均有核雕,较有特色。 ![]() 核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很多人应该都记得明末著名散文家魏学洢《核舟记》中的开头部分。这篇经典散文,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核雕艺术家高超的技艺。 核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究竟源于何时无史料记载,最早记载见于宋朝中期,距今约1000多年。明朝时期,这门民间艺术颇为盛行,在我国达到了一个高峰,自平民百姓、达官贵人至皇亲国戚,都对核雕艺术情有独钟,特别是朱由校皇帝本人不仅是核雕爱好者,也是核雕创作者。明清以后由于战乱等诸多原因,核雕艺术衰落,逐渐为人淡忘。新中国成立以后,核雕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人们普遍所认知。 ![]() 核雕 邹丽青(字 秋人)13岁开始自学核雕艺术,从艺以来没有参加过任何正式比赛,但他却是中国当代核雕最有影响力的雕刻家之一。 ![]() 核雕 “总要做件事情超过其他人” 邹丽青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常受老师同学冷落,于是他就想发展一门自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由于平时在农村,对一些动物、景观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其实很喜欢美术,当时他就想在画画上有所发展。由于没有正式的美术老师,所以他主要还是以自学为主,学素描,对象就是自小熟悉的花鸟禽畜。偶然有一天,他在家里看到一颗去年吃了留下来的桃核,感觉桃核上的纹路很像什么动物,就拿铅笔刀在上面随便雕了几下,然后把雕过的桃核拿给同学看。同学也说真的特别像。从此他似乎隐隐产生了核雕的念头。 ![]() 核雕 ![]() 核雕 ![]() 核雕 ![]() 核雕 ![]() 核雕 退伍后背回一百斤桃核 后来,高三的时候就到青田烹饪学校去上厨师班了,不为烹饪,而是为了食品雕刻。后来他去了部队,由于这门手艺还大受欢迎。他还曾跟根雕师、石雕师学雕刻,他觉得无论是什么雕,艺术都是相通的,他可以从根雕中找到许多灵感,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核雕水平。离开部队那天,邹丽青其它什么都没带,就背了一百多斤的桃核回家。这些都是部队大院里结的桃子吃了留下来的——人人都知道他用桃核雕刻,所以人人都为他攒桃核。从部队回来后,他到青田烟草公司上班,业余时间他就玩雕刻。正好那时网络刚刚兴起,他就买了电脑上网。渐渐在网上被一些收藏家发现而有了名气。 ![]() 核雕 ![]() 核雕 ![]() 核雕 ![]() 核雕 ![]() 核雕 可观而不可亵玩 邹丽青的核雕与苏州一带核雕不同,邹丽青的核雕只能观赏不能把玩,它彻头彻尾就是一种艺术品,既没有雷同也不可以批量。以往人们认为核雕只是一种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小玩艺,民间更把核雕作为一种佩饰物或作为避邪之物,很少有人真正把它当作艺术品来看。而今邹丽青的作品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邹丽青独创了异形核巧雕艺术、白点核巧色雕刻艺术、分体核雕艺术,即将一个核切成两半雕刻,这是他在核雕上的创新,打破了常规核雕单核雕刻的单一性。核雕是一项需要定力的工作,而且艺术生命很短暂,三十岁前基本上就处于学习期,五十岁后就不能胜任精密的雕刻了,所以,他只有二十年的时间可以创作。这二十年里,他必须尽可能地排除一切干扰,潜心创作。 ![]() 核雕 邹丽青的竹雕 ![]() 竹雕 ![]() 竹雕 他有许多作品因为不尽自己的意所以被砸毁,多年来,他的作品有上百件,除了被人收藏以外,大部分的作品就是被自己砸毁的,他说:我认为有瑕疵的,就一定要被砸毁。“我是在用核当纸,刻刀当笔,在心底最宁静的那片天地里,用一生的时间去书写我的人生感情!”这是他的艺术感言。 ![]() 核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