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最后的铁锅王愿将祖传秘方传天下恐百年技艺失传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广州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晌午时分,江西省萍乡市东街镇界头村铸锅厂内依然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熔铁炉里正喷出熊熊的火焰,十多名工人有的往高温熔铁炉里投放材料;有的从熔铁炉里取出火红的铁水,然后往铁锅模具里浇灌铁水;有的工人用钢刷将刚刚出炉冷却后的大铁锅进行打磨。今年70岁的汪金元是萍乡市东桥镇出了名的“铁锅匠”,他祖上世代以铸铁锅为生,这门绝艺至今已传承了600多年。这种铁锅经“祖传秘方”炼制,曾是皇帝的“御用炊具”。但如今,老匠人也面临新问题,铁锅绝艺也面临失传。为了铁锅手艺不失传,汪金元愿意将铁锅“祖传秘方”传给外人,他也公开向社会“海选”铁锅绝艺的传人。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肖欢欢、李华
    汪金元的铁锅厂晚上和早上开工,下午停工。“锅炉车间的温度会比外面的温度高10摄氏度以上,外面的温度35摄氏度,里面的温度就有45摄氏度,像烤火一样,人受不了。”中午12时,十多名工人聚在一起,每人一瓶啤酒、一碗米饭、一碟小菜,还有从田间地头采摘回来的黄瓜,蘸着酱油吃。这是工人们一天最温馨的时光。
    铁锅曾是慈禧“御用炊具”
    热风炉里冒着热泡的铁水温度高达1300摄氏度。汪金元的皮肤变得黝黑,和地上的焦煤颜色差不多,鼻孔中也是一片黑色,沾着煤灰,煤灰混合着汗渍,在脸上形成一道黑色的泥印。因为要长期端着50斤重的铁水往模具里面倒,汪金元也练就了一身力气。尽管已经是70岁的老人,但他用铁勺端着一瓢50斤的铁水,走到30米开外的冲床前,依然稳稳当当,老人身上甚至显示出健硕的肌肉。
    汪金元已记不清自己是这种古法铸锅工艺的第几代传人了。父亲和他讲过,从自己的高祖父那一代起,他家已是萍乡闻名遐迩的冶炼世家,人称“铁锅王”。地方志显示,萍乡这种传统的手工铸锅工艺,早从明朝起就已经传下来了,迄今为止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了。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这种手工铸锅工艺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手工铸锅由于工艺精美,厚薄均匀,表面光滑,并且炒菜不容易烧焦烧糊,炒出来的菜格外好吃,所以深受朝廷欢迎,成为朝廷御用的炊具,乃至贡品,就连慈禧太后也吃过这种铁锅炒的菜。清朝中期,这里的手工铁锅“御用炊具”的名声传遍国内,除了江西外,周边的广东、福建、湖北等地也都大量使用萍乡手工铁锅。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个铁锅厂的年产铁锅数量还在30万个以上,成为“铁锅之乡”。
    “祖传秘方”相传600余年
    在汪金元看来,萍乡铁锅工艺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并且成为一绝,一是因为当地有大量的冶炼燃料——焦煤;二是有特别适合做锅模的泥料;三是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全国的顶尖手工匠人。600多年来,这种传统的铁锅铸造工艺一直是他们家的“祖传秘方”。在界头村,熊熊炉火600多年来一直没有熄灭过。
    这里的铁锅究竟牛在哪里?在汪金元看来,首先是原材料上乘。这里的冶铁炉温度只有1300多摄氏度,是冷风炉,炼出来的是“生铁”。为了追求产量,现在的铁锅工艺一般是热风炉,炉温达到1600摄氏度,炼出来的是“熟铁”,其用料参差不齐。汪金元说, 30年前,萍乡生产优质焦煤和低硫、低磷的铁矿石。汪金元还是孩童时,就要跟着父亲到十多公里外的矿上去挑矿,一次挑100多斤,一天两个来回。先用焦煤和铁矿炼制出灰口铁,然后再用灰口铁铸造铁锅。如今,这种铁矿石已经被开挖殆尽。为了维持铁锅的高品质,他从不迁就,宁愿高价从河南运入纯度高的灰口铁矿。“所以,我们的铁锅低硫、低磷,高硅、高碳,重金属从来不会超标,质检部门都来检查过。”
    其次,则是铸锅过程的精益求精。配料时,原煤、焦煤、生铁和辅助材料,按一定的比例放进去。这种“祖传秘方”外人根本无从掌握。
    此外,在模具浇铸,也就是压锅阶段也有大学问。
    “铁锅绝艺”面临失传
    对于每一口铁锅,汪金元都有着近乎偏执的苛刻。有些铁锅,普通人根本看不出瑕疵,汪金元还是抡起一把大锤,一下把锅砸得稀烂,工人们看着都心疼。一如厂子里老旧的机械设备,在这里干活的也都是一些老伙计。铸锅厂厂长王海清说,如今厂里的十多名工人年龄最小的也有60岁,最大的已经70多岁,就连招的两个学徒工也是40多岁的中年人。如今愿意到厂子里来工作的人寥寥可数,很多年轻人宁愿到外面打工,也不愿到铁锅厂,因为实在太辛苦。别的不说,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围着锅炉站12个小时,一般人根本吃不消。普通人站上半小时,衣服就已湿透。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工资却低得可怜。几名“老哥们”都是计件工资,压模机操作工,每压一个铁锅,1.25元,而锅炉工在每生产一个铁锅中则只能分得0.25元。工人工资最多的时候4000多元/月,最少的只有1000多元/月。
    汪金元和同事每天凌晨4时就进铸锅房,一直忙到近中午。他们将铁水倒进压模机,在气压的作用下,铁水5秒钟就变成通体透红、冒着热气的铁锅。而后熟练的工人用钳子夹出铁锅晾凉、打磨、抛光、检查质量。在砂轮机刺耳的摩擦声里,一口口生铁锅“诞生”了。
    汪金元是一个倔强的老锅匠。但他很快发现,这种想法落伍了,虽然自己的“祖法”铁锅质量上乘,但现在农村,用土灶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而铁锅的替代品越来越多,比如平底锅、不粘锅、电炒锅、电磁炉等。
    而他生产的铁锅,价格也一降再降。最高的时候,界头铁锅的市场价能达到1.5万元/吨以上,而如今,铁锅的售价只有5000~6000元 /吨。一口直径41厘米的铁锅,批发价仅有20元,一口直径1米的铁锅,批发价也仅128元。“赚的全部是辛苦钱,我们的一口铁锅,利润还不到0.5元,大约只有0.2~0.3元,有时一年下来还亏本,最多的时候一年亏了20多万元。”为防手艺失传
    愿海选“祖传秘方”传人汪金元的铁锅厂地面上铺满黑色的煤灰,车间内的锅炉已是锈迹斑斑,高达6米多的厂房,即使是在白天,也有些阴暗,整个厂区最为惹眼的则是那条已经运作了50年之久的“老掉牙”生产线——5台压模机,一台冶铁炉,一台脱模机,锈迹斑斑的机器上蒙着一层灰尘。对于祖祖辈辈靠铸锅为生、成名的汪家来说,铁锅就像命根子。对每一个锅炉,每一个模具,汪金元都充满感情。
    成品车间内,直径从20厘米到1.2米的铁锅一字排开,一共有30多个规格,两万多只铁锅。最大的直径1.2米的铁锅主要用作杀猪、宰牛,以及农村做红白喜事时做“大锅饭”。王海清说,铁锅主要是订单生产,没订单就不生产。一年下来,产量在10万~20万个之间。
    汪金元也搞不明白,为什么时代一下子变了,这么好的铁锅都没人用了,也没有人愿意学习他的铁锅手艺了。村里的几个小年轻让他在淘宝上开个网店卖铁锅,但他不会上网,这事就黄了。搁在20年前,那可是有人排着长队、求爷爷告奶奶要求拜师学艺。汪金元说,为了这门手艺不失传,他决定打破铸锅手艺不外传的门规,只要有人愿意学习,他都愿意倾囊相授,并且不收费。“我想祖师爷也不想这门手艺在江湖上消失吧。”汪金元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学艺者要吃得了苦、有耐心。因为铁锅铸造工艺是个细活,需要慢慢揣摩,在实干中掌握分寸,没有3~5年功夫,很难掌握。
    为了让手工铁锅工艺有更多人关注,汪金元和王海清还准备将这门工艺申报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他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这门绝艺千万不要断送在自己手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