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7月9日电 (钟旖)“这是我们苗寨绣娘们创作的苗绣,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缺市场,请各位老师为我们‘走出去’多多出谋划策。”9日,在重庆一名为“造物空间”的文创工作室内,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晶铢苗绣专业合作社法人龙忠合向众人展示着两幅苗绣挂画迫不及待地发问。 当天,来自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20余名民俗手艺人,驱车400余公里赴重庆主城区拜访当地颇具特色的文创空间,力求为本土民俗手艺推广“求医问药”。 龙忠合来自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民族村,是重庆规模最大的苗寨,也是苗族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民族聚居村。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苗绣在此起源已有600余年。 “我们不缺传承人,热爱苗绣的年轻人很多。最大的问题是缺市场。”龙忠合说,苗绣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秀山的苗家刺绣却没有打响品牌,苗绣工时长、造价高是市场推广难的症结,“合作社内现还有500多幅苗绣库存,折合700多万元人民币”,龙忠合说,尽管新兴的秀山苗绣服装、包包等衍生品开始流向市场,但秀山苗绣未来的产品定位、市场理念仍有待更新,“消费者从喜爱到愿意购买,中间还需要花心思经营。” 毕业于重庆大学民间艺术和现代设计专业的张华华是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千秀民风文创工作室负责人,她坦言,民间手艺要想推广,除了专业技师的无私奉献、旅游平台的推广,还需设计人才的全方位助力。“传统技艺中的老旧只有结合时代特征重新包装、打磨才有市场吸引力。” “作为文创工作者,我们乐于见到民俗工艺积极主动地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与新兴事物多交流。规避老旧路线,注入新鲜理念,完成自我的蜕变。”重庆“造物空间”文创工作室负责人蔡亚锐告诉记者。 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教研室主任向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下的民俗手工艺市场已呈现代化、生活化、艺术化、时尚化趋势,“传统技艺若与百姓生活无关,易被贴上‘土’的标签”。向雪说,手艺人在市场冲击下懂得寻求突破是一个好现象,但市场推广的本质还应从产品出发,满足消费者的现实生活需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