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这个概念听起来似乎和我们的生活离得比较远,尤其是在工业化的冲击下,许多民间传统的手工艺人和工艺品都面临着消失的困境。 而最近一段时间,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艺术传媒系的一些90后的大学生开展了一项“太谷县民间艺人走访”的计划,学生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对太谷县的一些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保护,让更多人了解他们走近他们,使传统得以被保护和传承。 1、借助非遗研究的平台让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并且继承和保护它们 学生们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项活动呢?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艺术传媒系主任智英斌说,其实学院一直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自建校起就将民族国粹形意拳引入校园,成立了形意拳中心,并把形意拳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全校一万六千多名学生全部会练形意拳,是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而且在去年,作为山西省惟一一家高校承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专门机构,学校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 借着这个平台,艺术传媒系的师学生们便萌生了要进行“太谷县民间艺人走访”的想法,而校方对此也是大力支持。其实对民间艺人的走访,对学艺术的学生是很有好处的,许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中都有非遗建设的内容。而这次的项目,学生们计划除了实地的调查与走访,要配合有关部门深入民间的街头巷尾、民居古刹,寻找符合记录条件的活化石,采访传承艺人,观察人们的生存现状,记录手工艺品在他们手中的完美诞生。学校还计划将传统手工艺引进课堂,请传承艺人为学生讲座,将他们融入公益帮扶、艺术实践。并且通过影像、文字将这些传统文化都记录下来,借助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 学校和学生们都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些传统文化,也许会有人愿意主动学习并且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也许会有人愿意将其中的一些精品推向社会,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 2、73岁的老人,自学微缩特色工艺品制作他用一年时间制作了太谷县鼓楼微缩木雕 今年73岁的孙映宇老人,是大学生们走访的第一位民间艺人。虽然年事已高,可老人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看起来只有五六十岁的样子,只是这几年耳朵有些背,交流起来有些困难,但是老人很健谈,表达能力也很强。 5月6日下午,当学生们来到孙映宇老人家中时,他的脸上立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是第二次见面,老人和学生们彼此已经很熟悉了。4月21日第一次探访时,老人给学生们讲述了他从事微缩工艺的经历,这一次,学生们打算向老人请教,并亲手参与制作一些简单的工艺品。 负责这次活动的指导老师陈慧娴说,之所以选择孙映宇老人作为第一位走访的艺人,是因为他个人的经历可能会让学生们有一些收获,虽然他本人并不是非遗传人,但他所做的微缩工艺已经是非遗文化了。 孙映宇老人以前是一名车工,对车、洗、焊、刨各个工种都非常精通,2004年退休以后才开始自学制作微缩工艺品,光购买的各种古籍就花费上万元。他家里摆放着的各种手工制作的铜马车,木水车,还有精美的火车头,件件都让学生们爱不释手。 最让学生们感动的是2013年,孙映宇带着儿子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按20:1的比例制作了一个高一米,底宽一米的太谷县标志建筑鼓楼的微缩木刻作品。为了测量准确数据,老人无数次和儿子上到鼓楼,因为没有专业工具只有普通软尺,遇到墙面这种很高的地方,老人就用最原始的办法——数砖块,他们的行为经常引来别人的议论,但老人丝毫不为所动。他的儿子也很支持老人,用照机拍摄了近千幅特写照片,为老人提供素材。仅绘制草图就用了四个月的时间,然后又从网上购买特制木材和模具。 老人的“工作室”就在家里的地下室,因为要做木工,粉尘较大,还专门安装了排风扇,冬天地下室没暖气,老人就在家里阳台的一角。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孙映宇完成了三层结构的鼓楼微缩作品,它不是普通的微缩工艺,而是一件精品。因为它和实物是完全一模一样的,每扇门窗都可以打开,连神龛的位置、楼梯的阶数都和实物相同。后来太谷县形意拳会馆成立时,这件作品被请到那里陈列。 虽然没有见到实物,但学生们从老人的讲述,和地下室满墙的照片里看到了老人的坚守和毅力。知道学生们是来宣传和学习微工艺制品的,孙映宇老人特别开心,他一直拉着学生们的手告诉他们,他很愿意把这些技术传授给他们。 3、匠人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学生们在走访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参与“民间艺人走访计划”的学生一共有十多位,都是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艺术传媒系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员。因为计划本身就是学生们自己想出来的,所以施行起来也格外有劲头,并且分工明确,他们有人负责策划,有人负责摄像,还有专门的文字撰写和后期制作,是很专业的团队。 环境设计专业大二学生高泽康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全程参与了这个项目的立项和走访活动,负责文字撰写工作。他的一些感受非常具有代表性。 可能和生长环境有些关系,这个1996年出生的晋城小伙,从小就对传统文化以及古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家离晋城博物馆很近,所以每逢假期回家,都会去做义务讲解员,再加上从小学习美术,大学就选择了环境设计这个专业。 还在晋城的时候,高泽康就被博物院里展出的微缩模型所吸引,所以当他得知这次民间艺人走访活动要接触的第一位艺人就是微缩工艺制作人,并且他们可能还有机会可以亲手参与制作时,着实高兴了一段时间。 让高泽康这么开心的原因,除了这个,还有一点是他知道自己大三以后会学习室内室外设计,其中会有一项沙盘模型的课程,和孙映宇老人的微缩工艺是相通的。说不定这次的学习活动,会对将来的毕业设计有帮助。 但是当学生们真正走近孙映宇老人以后才知道,那些微缩工艺制作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别说用了一年时间制作的鼓楼,就连看起来不太复杂的火车头,也需要老人全神贯注半个月才能做好,周期长费时费力。 虽然老人很激动,很想传授高泽康他们这门手艺,但是高泽康心里明白,他暂时还没有精力去操作。不过,让人欣慰的是,他从老人口中得知,有两位在附近工厂上班的年轻人无意中知道了孙映宇老人的情况,主动找到他学习,经常带着自己做的东西上门请教,老人的手艺也算是有了传人,老人特别开心。 虽然暂时学不了技术,但在高泽康和同学们看来,老人身上那种不轻易放弃、刻苦钻研的精神是更大的精神财富。高泽康说,这个看起来很少出门又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却通晓天下事,他通过读书看报看新闻,还能说出很多大道理:他说做事情一定要坚持,有耐心;他劝学生们,凡事一定要有主见,现在就业环境不好,选择职业的时候不要凑热闹,要选别人没有做过的和做不了的;他说“知识是用来实践的”;他还总结自己的特点,就是三爱:爱看书,爱思考,爱观察。 高泽康说,虽然只和老人接触了两次,但从老人身上学到的这些宝贵的经验,将来不管他们从事哪个行业,都是非常有用的。他很感谢这次活动,他相信,接下来走访的每一位传统艺人身上,都可以发掘出不同的闪光点,这些精神财富,一定可以伴随自己一生。 相关知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义、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