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浙江画家13米长绢本绘古丝绸技艺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华龙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原标题:浙江画家13米长绢本绘古丝绸技艺 笔下乾坤欲弘扬中华文化
    中新网杭州6月24日电(谢盼盼)一幅长达13米的长绢本《水乡古镇蚕花节》,一举获得了米兰世博会金奖,可以说,这是中国人一百多年的等待:浙江湖州丝绸自1851年首届伦敦世博会后,中国在该奖项上再度摘得金奖。《水乡古镇蚕花节》展现的是“丝绸之府”湖州当地的民俗风情、人文古迹,画中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在红花绿树的映衬下栩栩如生,1400多个人物令人应接不暇,而在画中,细如发丝的勾勒和色彩丰富的画作更是叹为观止,画作的创作者是当代浙派书画院院长马飞达,亦是一位浙江籍画家。更值得一说的是,该画卷在继承了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有新的突破,即在着重描述明清时期湖州场景外,又穿插了唐、宋、元、民国及其近现代的一些人物形象、圆林建筑、活动场景等,在时间跨度上,穿越了千年历史,该画卷的绘制,还填补了五千年中华文化中未有一幅反映丝绸之乡民俗文化的作品空白。如今,在绢本绘画上,马飞达还有了更多的想法,期待用笔“定格”中华民族的记忆,希望通过自己的笔,挖掘更多的中华优秀文化,让更多人去了解、去敬仰。
    寒暑更迭终成佳画 精益求精中重现失传民间艺术说起《水乡古镇蚕花节》,其实对于不少人而言,并不陌生。六年前,马飞达在丝绸上绘下的国画长卷《水乡古镇蚕花节》就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贵宾厅,并作为中国馆永久收藏的画作。喜报不仅于此。去年,该画卷的丝绸锦织复制品代表中国5000年丝绸文化和民族文化,再赴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荣获丝绸锦织类“金奖”。“真的没想到这幅画能获得两届世界博览会的青睐。”不久前,刚收到米兰世博会获奖证书的马飞达欣喜万分。而这样的欣喜的背后,更多是画家寒暑更迭的艰辛。从2006年的勾勒,到2010年3月底画作的正式完成,可以说,《水乡古镇蚕花节》凝聚了马飞达无数的心血。据其介绍,《水乡古镇蚕花节》再现的是“丝绸之府”湖州当地的民俗风情、人文古迹,以南浔百间楼为起点,徐徐展开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故居、嘉业堂藏书楼……画卷行至中间,只见锣鼓喧天、彩球纷飞、上下人流如织,洋溢着一片喜庆。这是当地清明“轧蚕花”时举行的祭蚕神活动,它包括蚕花舞、背蚕娘、划菱桶比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画卷将“蚕花节”这一每年清明时节湖州蚕农祈求蚕茧丰收的特有民俗表现得惟妙惟肖。马飞达认为,《水乡古镇蚕花节》取景湖州还有别样的意义,湖州钱山漾文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部落遗址,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家养丝织品地方,可以说湖州是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而在古代,米兰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见证着东西方的经贸文化交流,如今该画卷被米兰世博会指定参展作品,意义重大和影响深远。回想起当初绘画场景,马飞达说,“打初稿就用了2个月的时间,当时初稿的完成长度约在16米左右,比原稿还要长3米。”如今,展现在世人眼中的,正是精益求精的马飞达一再修改浓缩后的《水乡古镇蚕花节》。与其说《水乡古镇蚕花节》是一幅绘画佳作,其实它还是一幅描绘传统丝绸工艺的展示图,从采桑、浴蚕到成衣等二十四道传统丝绸工艺的制作工序贯穿其中,彰显了当地数千年之久的蚕文化史。如何真实重现湖州当地最“原汁原味”的蚕文化?马飞达可以说是下了一番功夫。在二十四道传统丝绸工序制作中,马飞达对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了考量,小到古代桑树的高矮,不同于当下的桑叶采摘,马飞达指着画中的梯子说,“古代的桑树长得比较高,人要采摘桑叶必须得借助梯子。”挥墨绘画中,马飞达是一位画家,而严谨起来,更像是一位学者。为了让画与史料更加契合,有空时,他就去逛地摊、淘古书,“去古书店里,看书一待就是半天,买回来的书,就装满了两只大纸箱。”说起马飞达的严谨,他的爱人还有些小小的“埋怨”。于是,在马飞达的笔下,一幅古代的水乡古镇蚕花节热闹景象以苛刻的标准“重现”在绢本上,“划船的船上放一些竹篓,再添加一些吹笛子的民众,这才契合江南水乡的特色……”与此同时,画中还频现“剧情”,让画成为一幕幕流动的古代蚕花节盛世之况。“你看,这是4个人抬的蚕花娘娘,是由村里选举出来的。”马飞达的手指着画中左侧桥上的小轿子,手指一划,又指向了不远的右处,“这是端坐在豪华的轿子中的蚕花娘娘,20个人抬一个轿子。”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在画中还展现了失传的民间艺术——舞蚕龙。在蚕花娘娘附近,由10人组成的舞蚕龙队伍活灵活现,在舞蚕龙队伍旁边,还有一个巨大的白色蚕茧灯笼伫立画中。马飞达说,舞蚕龙和蚕茧的构思来源都来自于古书,并经过了一番考量,并期待当下的民众能更充分了解湖州的丝绸文化。“之前是对蚕和民俗不懂的画家,画完一幅画,都快成为丝绸文化相关的半个民俗专家。”马飞达还半开玩笑地说。
    长绢本“定调”高难度绘画 欲笔下传承中华文化从买古书到钻研古人画法,再到重现失传的民间艺术,仅仅一幅画,马飞达就用了近四年的时间。他笑着说,自己是个无法同时专心做两件事的人,“一旦进入状态,只能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当中。”《水乡古镇蚕花节》的画作运用了全景式构图的中国画散点透视手法和古代宫廷绘画严谨、精细、艳丽的技法绘制,而画中的人物就超过1400个,其工程量之浩大可想而知。由于画作是采用绢本为画作材料,由于绢本与宣纸的材质不同,在勾勒绘画时,往往存在不易上色的情况。于是,一笔一笔勾勒,反复地着色,在四年的时光里,在马飞达的一天工作中,在书桌前的时间就超过12个小时。《水乡古镇蚕花节》再现的是湖州当地的民俗风情、人文古迹,以南浔百间楼为起点,徐徐展开张静江故居、张石铭故居、嘉业堂藏书楼……其实,一开始,在此13米长的绢本中绘成连贯,其实对画家而言,是最大的考验。马飞达说,创作长绢本很不容易,是对一个画家综合素质、恒心的挑战,此前,长卷最大的失败是在于没有连贯的思路,“确实,绘制长绢本,不是一个只会画人物山水的画家就可以,而是需要一个有着综合能力的画家才能动手着笔,在1400多个人物动态的描绘中,还要跟旁边的建筑物有机结合,并且需要高度概括。”而在他的画卷中,可以看到的是,从画卷的开头到结尾,从内容的展示,到建筑的绵延,从江南景色的代入到最后太湖悠久浩瀚的空寂,无疑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如今,这样一幅浓缩湖州蚕文化的绘画,在马飞达的笔下走向了上海世博会,更走进了米兰世博会,他说,《水乡古镇蚕花节》在米兰世博会获得了金奖,恰恰是说明中国的文化走向了世界。而这样的愿望正是马飞达绘画长绢本的初心,“画几座山、几朵花,不能算是给后世遗留下来的民族记忆,多一幅少一幅画无所谓,我希望我的绘画是‘定格’中华民族的记忆,记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将中华千年的文化与艺术有机结合。”在他看来,正如舞蚕龙这样失传的民间艺术外,中国当下还有很多传统的优良文化正在渐渐消失,马飞达希望自己能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抢救者和挖掘者之一,通过手中的笔让更多人去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今,他也正在做着这样的努力。接下来,马飞达将投入另外一幅历史与现代结合的长绢本创作中,期待通过绘画展现千年历史中杭州从南宋到当下的变迁,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