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千百年来,凭借天时地利和匠心巧手,人们创造了品类丰富、制作精巧的民间美术。展览中,陕西木版年画、民间刺绣、皮影等都颇具特色。陕西关中木版年画以凤翔为代表,具有简洁、明快、朴实、豪放的格调;陕西民间刺绣风格淳朴、色彩艳丽、用线较粗、针法奔放,内容涉及翎毛花卉、动物和人物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陕西皮影造型淳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 ![]() 大师正在葫芦上作画 ![]() 面塑制作大师正在进行作品加工 ![]() 连体葫芦 ![]() 微型葫芦 ![]() 葫芦脸谱大师向市民介绍各式各样的葫芦 近日,由福建省文联主办,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承办的“吉佑万家——民间木版年画、皮影艺术展”在福州市南后街3号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开幕。据了解,本次展览汇集了陕西凤翔木版年画92幅,福州漳州木版年画19幅,以及皮影、刺绣等共200余件民间艺术品。 千百年来,凭借天时地利和匠心巧手,人们创造了品类丰富、制作精巧的民间美术。展览中,陕西木版年画、民间刺绣、皮影等都颇具特色。陕西关中木版年画以凤翔为代表,具有简洁、明快、朴实、豪放的格调;陕西民间刺绣风格淳朴、色彩艳丽、用线较粗、针法奔放,内容涉及翎毛花卉、动物和人物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陕西皮影造型淳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而以漳州木版年画为代表的闽台木版年画,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丰富的乡土民俗内涵和绚丽的民间艺术色彩,是海峡两岸民间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奇葩。 同时,展览还邀请了陕西木版年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邰立平,“瘦髯葫芦”民间艺术家王东元,中国面塑大师何晓铮三位大师,于2月5日至8日进行了连续4日的现场展演,与参观者进行互动交流。 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表示,于春节前夕举办该展,是希望参观者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民间美术与传统节日的融合,唤起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向往,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 此次展览将于3月10日结束,展览期间,观众可免费领票进馆参观。 展览中,传承历史悠久的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流连。 据了解,陕西凤翔木版年画,源于凤翔县南肖里邰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其种类十分丰富,主要分为门画、十美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画、神马画五类,至1950年,已发展到六百余种。 作为凤翔木版年画的第二十代传人,邰立平告诉东南快报记者,他6岁便开始学习年画技艺,今年63岁的他,在数十年中致力于对流散民间的古样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复制,使这一古老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下来,接近了历史的最高水平。1999年,他携凤翔木版年画赴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参加“99巴黎中国文化周”展演活动,国外观众对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十分赞叹,排队签名的队伍有十米长。2006年,凤翔木版年画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邰立平介绍,陕西凤翔木版年画的风格吸取了汉唐壁画、石刻、古代绣像、书籍插图的表现书法以及其他民间艺术的某些特征,具有主题鲜明突出、造型简练概括、色彩对比强烈、构图丰满匀称的特点,深深扎根于西北民间。 “胶印年画的出现对传统木版年画冲击很大,很多人甚至从未见过真正的传统年画。”邰立平表示,面对现代印刷科技,传统的手工艺受到威胁,但是年画的传统风格仍是无法替代的文化。邰氏年画全以手工印制,局部手工填染,套金套银而成,色彩浓艳深沉,线条流畅刚劲,保留了古版年画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数百年来一直流行于陕、甘、宁、青、川等广大地区。新春将近,邰立平说,此次他把最传统的艺术带给福州观众,也希望带来更多传统的“年味”,营造美好的节日氛围。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亮相福建 在展览现场,何晓铮用一根竹签,和红、黄、蓝、白、黑各色面团,在十指间揉、搓、挤、压……不一会儿,就做出一个生动的面人儿。 何晓铮是山东面塑艺术学会会长,在艺术特色上,何晓铮传承了山东面塑的一气呵成,用色艳而不俗,其作品在格调上既保持韵味十足的传统特点,又有很多文学气息较浓、艺术含量较高的创新,指下角色活灵活现。 何晓铮说,中国北方自有面食以后,就有了面塑,“做面食的面剩下一点,不扔掉,而是捏成人物鸟兽,这便是中国民间艺术来自生活的体现。”现年76岁的他做面塑近60年,这种精巧的传统艺术已随着岁月深深融入他的血脉。 资历虽老,大师的观念却很“新”,对于民间艺术的发展,何晓铮认为,掌握好传统之余,仍要随着时代发展,从生活的各方面吸取新的养分。在面塑的创作上,他创立了新的高分子共聚“水晶塑”和浮雕形式。“水晶塑”解决了超大型面塑霉裂问题,也延长了面塑作品的保存时间,使其陈得以成为更长久的艺术;而浮雕形式的面塑则更便于携带。据他介绍,使用“水晶塑”的面塑作品若保存得当至少可以保持数十年,1991年他就用这种技术创作出了高达近一米的“玉面观音”。 十指捏出千姿百态 葫芦上作画30余载 来自江苏东台的“瘦髯葫芦”大师王东元则通过煮、洗、砂、涂、绘、刻、穿等工序展示葫芦脸谱等吉祥图案。 王东元的展位上摆满了大小各异的葫芦,大的陈有数十公分,小的犹如花生。在大小不一的葫芦上依形态创作脸谱、观音、生肖的吉祥图案或吉祥文字等,显示了作者精妙的技艺。 王东元告诉东南快报记者,他从小喜欢刻刻画画。一开始,他用蛋壳画脸谱,但发现颜料在蛋壳上保存不了多久,蛋壳又容易碎,让他很苦恼,直到一次偶然发现了最适合自己的作画载体——葫芦,他如获珍宝。 王东元说,葫芦的“面”要比蛋壳多很多,形状也更富于变化,形态各异的葫芦能表现多元的艺术魅力。而且葫芦是中国古代的吉祥物,葫芦的谐音即是“福”和“禄”,古人陈把它作为镇宅保平安的器皿或工艺品,把美好的寓意和艺术的创作结合起来,不正是民间艺术的特色吗? 今年68岁的王东元,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用葫芦作画,30多年来,他在葫芦艺术创作上越走越远,画过的葫芦有36种,至少数千个。北京大学段宝林教授赞其为“葫芦艺术之一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