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黄永松、朱哲琴谈民间传统技艺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引语:蜡染作品上的圈圈点点都不是凭空想象的几何图案,而是河、是路、是太阳、是星辰、是黄瓜籽、是狗牙板,是手艺人真实生活的记录与展现,是生命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民间工艺品并不是简单的日用品,而是文化基因的记载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必须尊重。
    
    制作蜡染作品
    1月30日-31日,《汉声》杂志创办人黄永松,音乐人、“看见造物”平台创办人朱哲琴在成都方所举办了两场以“复兴民艺”为主题的讲座。“怎样让民间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面对太多人的提问,黄永松说:“先回家把年过好!”
    已经陈创办40年的《汉声》杂志,在大陆和台湾备受追捧。《汉声》平常发行5000册,2014年末,黄永松主持设计的门神贴画“大过羊年”印刷了25000册,成为书店里的抢手货。而近几年,朱哲琴创办“看见造物”平台,致力于挖掘民间技艺中的文化符号,创新现代艺术品和生活用品。在陈讲座间隙,记者采访了黄永松和朱哲琴。
    民间工艺品,是文化基因的记载物
    记者:黄永松老师收集整理、弘扬传统工艺已经做了很多年,成效显著。作为音乐人,朱哲琴用自己的影响力,策划了致力于传承、创新中国民间技艺的“看见造物”平台。请问为什么要做这种挽救工作?
    黄永松:有一年,我在贵州一个村子里,想从制作蜡染的妇女手上买下一块蜡染围裙,做杂志专辑的素材。不料遇到一位102岁老祖母,她坚持不准卖,这块漂亮的蜡染围裙在老祖母、她的曾孙子手上来回了好几次,最终我们得到的是一块剪掉了一角的蜡染围裙,但老祖母没有剪去上面的纹样。老祖母说,“我把围裙的灵魂留下来,把身体给你。”
    这件事情给我的启示是,蜡染作品上的圈圈点点都不是凭空想象的几何图案,而是河、是路、是太阳、是星辰、是黄瓜籽、是狗牙板,是手艺人真实生活的记录与展现,是生命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民间工艺品并不是简单的日用品,而是文化基因的记载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必须尊重。
    百余年来,我们中国人一直在学习西方技术,好像忘了我们自己的好东西。有一本书叫《天工开物》,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著述,是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经验的。现在那些技艺在民间还存留了很多。这些年,我在台湾、大陆做了大量深入的探访,通过影像、文字“捡”回了很多民间技艺。
    朱哲琴:细细观察身边的变化,会陈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大量的艺术品、生活用品,以模仿国外的东西为主,这让我们失去了原创性的竞争能力。几年前,我开始寻访民间技艺,才发现,原来我们对中国民间技艺的了解非常少。于是,我和同事们尝试着深入乡村,走进农舍,与艺人交流学习,借鉴其中代表传统文化的符号,以现代设计手段创作出艺术品,制造出日用品,达到既传承文化,又丰富生活的目的。“看见造物”就是用心观察民间技艺的制造过程,这个过程会形成一个与生活相关的哲学体系。表象之下,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这是靠模仿学不到的。
    被普通人接受,才是最好的弘扬
    记者:我询问过一些致力于挽救传统技艺、弘扬传统精神的人士,他们说得更多的是困难。二位怎么看?
    黄永松:1981年,我整理“中国结”资料,当时有各种名字,叫纽扣结、如意结、吉祥结等等。后来杂志出版专辑时用了“中国结”这个称呼,现在大家都用“中国结”。我们还出版了《油纸伞》《泥塑》等专辑,世界各国研究传统文化的人都来找我们。
    民艺消失的速度很快,在世界各地都一样,大家抢救的心情都很急迫,同时又是急不来的。我认为,传承与弘扬中,一是要制作方便普通人使用的东西,二是要照顾手艺人的需要。不要往奢侈欲望上引导。民间技艺制作的用品,最大的特点是亲切,要是每个人都容易接受的。
    朱哲琴:着急,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比如,往往一个设计方案出来,手工艺人会说太现代化了,没有体现传统;而设计师又会说,这样的新设计才有市场。因为这样的冲突,我们团队邀请的手工艺人就离开了,很可能就失去一种技艺的传递机会。作为一个中间人,我做的工作就是要让双方都放下身段,拉近距离,告诉大家一瞬间的改变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我们要设计制作出一些精品,代表艺术的高度,同时,不能让民间艺人和工坊盲目达到现代化的要求,更要制造出平民化的产品,接近生活才是传承之道。所以,“看见造物”还提出了“看见民生”的概念,就是要生产出更多普通人能用的产品,让民间技艺得到传播,被普通人接受才是最好的弘扬。
    记者:马上又要过年了。这些年一提到春节,我们总会说,过年的气氛不浓了,传统节日被洋节代替了之类的话,传统节日真的没有吸引力了吗?
    黄永松:那就回家把年过好!大人不要只管发压岁钱,还要讲究点仪式。比如,让孩子写点毛笔字,画个年画,做点剪纸,说句祝福的诗词,让孩子动脑想,动手做。这样的过程中,要准备笔墨,学会工具怎么使用,传统的东西就自然回归了。我觉得,只要过好我们的年,过好中秋、端午,也就可以包容西方的节日。
    朱哲琴:习惯是可以养成的。比如,以前大家过年、相聚,总会说“我请你喝酒”,才显得重视、热闹。现在,我们听到朋友间说“我请你喝茶”,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因为喝茶已经不是简单的“饮”,以传统方式、礼仪来喝茶,同样可以达到我们中国人讲的“礼节”,回归到传统的意境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