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一块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嘉兴发布 佚名 参加讨论

    
    蓝印花布,是江南一带的传统印染工艺品,用天然植物蓝草的液汁,经浸泡沉淀手工印染制成,有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花布,所以,又称“药斑布”、“浇花布”和“蓝斑布”。用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蓝印花布是怎么做出来的? 
    现在,手工蓝印花布的染料一直用蓝草液印染。蓝印花布的印染过程,可分为刻板、印花和染色。
    刻板前要自行制版,通常是用柿漆将6张桑皮纸层叠相裱成1张厚的板子,待干后在上面画上设计好的图案,然后用斜口小刀和各种口径的圆孔小凿子,把已设计好的图样刻出或凿出,刻好之后,在板子涂一层桐油可增加牢度,在印染时还不易透水。把已刻成的镂空花纹板覆在布料上,均匀地涂上一层染浆,用刮刀轻轻刮动,使染浆从花纹板的镂空处渗入到布料上,拿开样板后,就可看到布料上染成的花纹了。
    依此方法,印一段、移一段,待整幅布料印完、药浆晾干后,再浸到靛青染缸里,搅拌一下,取出、漂清,刮去染浆,这时,一幅蓝底白花的蓝印花布便告完成。
    桐乡蓝印花布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蓝印花布传入桐乡大概在元代。明清以后,蓝印花布的印染广泛应用于民间。据清光绪年间《石门县志》记载,当时政府已专设织染局,其中在册的染匠有十九户。又据桐乡崇福、石门、乌镇、濮院等镇镇志记载,清末民国初这些地区以蓝印花布为业务的民间染坊遍布各处,其中影响较大、历史较长的有石门的丰同裕染坊和崇福的蓝茂丰染坊、协大染坊等。
    桐乡蓝印花布的整个印染工艺采用手工操作。首先将设计好的花样描绘在一种特殊的纸板上,用刻刀按花样镂刻成透空的花板;然后将镂空花板铺于需染布料之上,用刮浆板将石灰和黄豆粉合成的防染浆刮入花板空隙,使浆漏印于布面;最后通过染色、晾晒、刮浆等过程制成产品。
    桐乡蓝印花布的图案大多为清代及民国以来流传在桐乡地区的传统图案,题材有花草、动物、人物、书画等。绘图刻板的民间艺人,往往将美好愿望寄寓于各种图案,如以“凤穿牡丹”象征吉祥宝贵,以“松鹤延年”寓意长寿,以石榴图案象征多子,借莲花和鲤鱼的组合图案寓意“连年有余”,以佛手、桃子、石榴组合的“三多”图案隐喻多福、多寿、多子,以鸳鸯图案比喻坚贞的爱情等。
    桐乡蓝印花布及其制作工艺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传承下来。明清以后,以蓝印花布为业务的民间染坊遍布桐乡各地,但自从民国初年化学染料大量进口和现代印染工业兴起之后,民间的蓝印花布染坊便逐年减少。至抗日战争前夕,桐乡崇福、石门、乌镇、濮院等镇仅存染坊二十余家,新中国成立前已寥寥无几。改革开放以前,有一定规模且坚持蓝印花布生产的印染单位只剩下崇福的桐乡工艺印染厂一家。改革开放以后,桐乡蓝印花布这一传统产品获得了新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蓝印花布印染企业不断发展扩大,桐乡工艺印染厂现已发展成为桐乡蓝印花布厂有限公司。2003年,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退出的石门丰同裕染坊又重现桐乡,石门成立了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崇福、石门已成为桐乡蓝印花布的主要生产基地。桐乡蓝印花布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崇福镇蓝印花布传承人周继明(1951年出生)和石门镇蓝印花布传承人哀警卫(1971年出生)。桐乡蓝印花布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