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堆繡唐卡,也叫剪貼布扎花唐卡,與酥油花、壁畫並稱為藏傳佛教藝術“三絕”,是藏民族特有的民間手工和繪畫技法相結合的造型藝術,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堆繡唐卡的制作方法,在西藏唐卡制作中獨樹一幟,講究拼、緞、刺、繡、縫等,其畫面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多變。目前,拉薩堆繡唐卡已經列入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為羅布和他的弟子們花費近兩年時間創作完成的巨型堆繡唐卡——《錦繡蓮花》。該幅唐卡在拉薩展出期間,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參觀並拍照留念。 圖為羅布(左一)正在和徒弟精心制作堆繡唐卡。這門古老技藝正是這樣在師徒間一代一代地傳承著。 (本報記者曉勇提供) 作為拉薩堆繡唐卡的傳承人,羅布在將近30年的學習創作中,制作完成了17幅200平方米左右的巨幅堆繡唐卡作品,以及80余幅小型堆繡唐卡作品。其中,他的堆繡唐卡作品《吉祥天母》在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中榮獲金獎。 2014年7月23日12時30分,陳在拉薩市娘熱溝,一幅巨型堆繡唐卡——《錦繡蓮花》,在山溝兩山相隔的石崖壁上徐徐展開。攀爬到對岸山坡遙望過去,巨幅唐卡上所繪師徒三尊以及蓮花生大師的八個化身造型神態各異,由各色上等綢緞搭配的畫面,讓人在粗獷中感受到了細膩。 遠遠望去,突出的主體、鮮明的色彩、強烈的對比感,《錦繡蓮花》在高原特有的湛藍碧空下,像一幅絲質的彩色浮雕在盛夏郁郁蔥蔥的山野間煥發出奪彩的光芒。 這幅高16米、寬13.5米,名為《錦繡蓮花》的巨幅堆繡唐卡,正是羅布和他的十幾個弟子與西藏譽桑唐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工藝美術大師龍桑從一筆一畫的繪畫到刺繡和堆繡,全部採用上等的絲料,花費了將近兩年時間才制作完成的。 這一天,正是《錦繡蓮花》在拉薩的首展。也是這一次,記者初次見到了拉薩堆繡唐卡傳承人、西藏工藝美術大師、一級唐卡技師羅布。 有堆有繡,在彩色浮雕藝術中實現人生夢想 羅布給人的第一印象極為平常。他個頭不高、言語不多,一副忠厚老實的模樣,在人群中極不起眼。但也正是這第一印象,記者認定,這位一早就開始忙前忙后的中年漢子應該就是自治區非遺保護處負責人阿旺丹增讓記者所找的——拉薩堆繡唐卡傳承人、西藏工藝美術大師、一級唐卡技師羅布。他身上那種與生俱來的普通,恰恰是藏地許許多多唐卡傳承人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13歲那年,羅布從老家林周縣的一個小村落陳來到拉薩,投奔色拉寺的僧人哥哥強巴平措處。在哥哥的引薦下,他拜色拉寺已故堆繡唐卡藝僧洛桑列珠為師,學習傳統的拉薩堆繡唐卡技藝。 在寺院裡,像洛桑列珠這樣的僧人被稱為藝僧。藝僧們在寺院的主要功課和職責就是學習技藝、創作作品。 羅布說:“我從小就特別喜歡堆繡唐卡,對這門民族手工藝很感興趣。在那個年代,能有幸成為洛桑列珠為數不多的俗家堆繡唐卡傳承人,是此生最幸運的一件事。我相信自己與堆繡唐卡的這種緣分是前世積累的,所以,將堆繡唐卡傳承與發展下去是我這一輩子的責任和義務。” 進入色拉寺后,羅布一直跟隨洛桑列珠學習堆繡制作工藝。除此以外,藏傳佛教工巧明中的《造像度量經》,還有《比例學》、《色彩學》、《軸化法》、《智者繪畫法》、《物圖與比例》等都是他要認真學習的課程。 俗話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幾年間,羅布在洛桑列珠老師傅跟前慢慢練就了一套堆繡絕活。直到6年后,由於多種原因,羅布不得不從安靜且衣食無憂的色拉寺離開,獨自在拉薩打拼。 羅布回憶道,那些年,自己在社會上做過許多活計,但從老師傅洛桑列珠處學來的拉薩堆繡唐卡技藝卻始終沒有放下。 每當夜幕降臨,羅布安靜地盤腿坐在自己租住於措美林的小屋木床上,在幽暗的燈光下,把白天打工間隙從八廓街“搜羅”到的舊綢緞,剪裁貼縫、穿針引線,看著一個個藏傳佛教人物以及花卉、鳥獸在自己的虔誠與妙手下鮮活誕生,為生活打拼忙碌的操勞感頓時消散。 窗外寂靜無聲,屋內時光靜好。對於羅布來說,那是過往歲月中最艱難的一段時日。但也正是這段時間,讓羅布積蓄了力量,為拉薩堆繡唐卡的傳承與發展做好了儲備工作。所以在他看來,那段艱難時日也是此生最快樂且難忘的。 師徒傳承,古老“繡”技煥發新活力 在拉薩娘熱鄉小學旁的一個簡易陳平房內,堅參、巴桑、德吉卓嘎、達瓦盤腿足結跏趺,席地坐於屋內各個角落。他們手拿綢緞,略微低頭,或穿針引線,或剪裁貼縫,忙碌卻安靜的樣子給這個小院增添了一份鬧中取靜的安寧感。 這是記者第一次來到位於娘熱溝內、羅布的“堆繡主陣地”時看到的情形。這裡也正是羅布平時教授徒弟的娘熱鄉“拉薩堆繡唐卡學堂”。 2006年,在拉薩打拼多年后,有了些許資本的羅布在多方支持下,在拉薩措美林辦起了第一間門面不大的民族手工藝縫紉店,主要制作大型唐卡即堆繡唐卡,同時還制作一些民族風格帳篷、旅游紀念包等。 此時,多年在社會上游走奔波的經歷,不僅讓羅布練就了一套拉薩堆繡唐卡的絕活,他還把埋藏心底多年的將堆繡唐卡技藝傳承下去的夢想付諸行動,開始廣收愛好堆繡唐卡的徒弟。 除了德吉卓嘎,羅布的學徒以男子居多。當你看到一群五大三粗的男人在那兒耐著性子穿針引線、剪裁貼縫,可千萬別覺得好笑。論起手藝,他們一點兒也不比女人差。 看他們靈活地飛針走線,還不忘和記者聊起他們的老師,隻覺得那針仿佛是他們身體的一部分,每一次下針,都是將胸中的千壑,“畫”在布上。 在這個普通甚至有些簡陋的院落裡,羅布和他的徒弟們日復一日地剪、貼、堆、繡,一幅幅遠看似刺繡、近觀如浮雕的工藝美術品在經歷日積月累的辛勞后,一一誕生。 在羅布的娘熱鄉“拉薩堆繡唐卡學堂”,靠近角落窗台邊的一張藏式木床上,一個盤腿而坐的小伙子認真地用馬尾纏著五彩繽紛的絲線。 他叫巴桑,是羅布的大徒弟,今年30歲,已跟隨羅布老師17年了。 那一年,13歲的巴桑在吉崩崗小學上六年級,與正在拉薩打拼的羅布同住在措美林。對於每日忙於剪、貼、堆、繡的羅布,巴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沒事時總喜歡跑到羅布家去看他的“繡”技。日復一日,羅布看出這個孩子對堆繡這項技藝有興趣,就說:“如果想學,我教你。”這句再簡單不過的話語,從此讓這對師徒同甘共苦,走過了17個春夏秋冬。 羅布的弟子、今年26歲的堅參,已經獲得了自治區三級唐卡技師稱號。他13歲起就跟著羅布老師學習堆繡唐卡技藝。在他看來,制作一幅堆繡唐卡需要極大的耐心,更是一個耐力活兒。他坦言很喜歡這個過程,為自己成為羅布的徒弟、成為這一技藝的傳承人而自豪。 在“拉薩堆繡唐卡學堂”裡,來自薩迦縣的聾啞人班丹雲旦和出車禍致腿部殘疾的巴桑,以及來自拉薩群增孤兒院的次仁羅布,各自手拿一塊綢緞認真地干著活兒。記者了解到,這些年,羅布的堆繡唐卡學堂接納了不少孤兒、貧困家庭的孩子和殘疾人為徒。 在這些弟子的眼裡,羅布既是嚴師,也是親如慈父的家長。“羅布老師平常對我們非常好,要是我們生活上有什麼困難,他都會盡可能地幫助我們,我們也很願意和他交流。”羅布唯一的女弟子、26歲的德吉卓嘎說。 在穿針引線,日復一日的剪、貼、堆、繡的過程中,羅布和他的弟子們將藏族傳統技藝之一的堆繡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現在,巴桑、堅參都已出師,而且是羅布的得意弟子。但他們卻依然選擇留在羅布老師的身邊,與其他師兄妹共同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堆繡唐卡。 “在制作堆繡唐卡時,所有的線條都要用馬尾纏上彩色的絲線縫制。”巴桑介紹說。 過去,羅布和弟子們為尋找縫制堆繡唐卡所用的絲線,經常要花去大量的時間和物力,也曾到江南的蘇杭等城市,卻像無頭蒼蠅般到處碰壁,不知下一站該往哪兒。直到2012年,羅布隨西藏代表團參加深圳文博會時認識了蘇繡傳承人姚衛娟女士。從此,他的堆繡唐卡所需絲線問題迎刃而解。按照羅布的要求,姚衛娟從蘇州把各色最上等的絲線寄到拉薩,這讓羅布少了許多周折。 “除了上等的絲線,制作一幅堆繡唐卡還需要在佛像的局部嵌上珠寶。很多原料還要從印度、尼泊爾選購,因為堆繡唐卡一般由寺院收藏,所以其選取的材料注重質量,材料成本也很高。”羅布說。 精進技藝,讓別開生面的寺院文化在雪域落地開花 傳統的堆繡藝術,主要在藏傳佛教寺院內部創作、傳承,並為藏傳佛教服務。每年,在藏地,許多大寺廟都有一次晒佛也即展佛活動。在拉薩,最著名的莫過於拉薩雪頓節哲蚌寺的展佛儀式。 每年的藏歷6月30日清晨,當最后一抹黑夜還未褪去,通往拉薩西北角更培烏孜神山的路早已布滿了黑壓壓的朝聖人群。 當高原第一縷陽光,刺破最后的夜幕照向大地之時,伴隨著僧人樂師登上突起的岩石之巔,舉起金光閃閃的法號和嗩吶,吹出寬宏悠揚的樂曲,在庄嚴平安的佛號聲中,站在哲蚌寺展佛台頂部的僧人們向上徐徐拉開金色的幕帘,一幅色彩艷麗的佛像,從下而上一點點展開。 這幅巨型釋迦牟尼尊像唐卡正是堆繡唐卡作品。這種唐卡技藝傳自寺院文化,如今卻在雪域高原,成為世俗與宗教共同信仰的精神文化象征。也正是一代代像羅布這樣的堆繡唐卡傳承人的努力,才使堆繡唐卡技藝正從別開生面的寺院文化走向民間,在雪域處處落地開花。 一幅堆繡唐卡的制作,少則半月,多則半年甚至一年。每一幅堆繡作品是堆繡傳承技藝人獨特的傳統藝術,是許多寺院藝僧們美妙的藝術佳作。除了眾所周知的拉薩雪頓節哲蚌寺和色拉寺展佛儀式外,每年,甘丹寺、楚布寺以及藏地的許多大寺院都在固定的時間內進行晒佛即展佛儀式,讓信教群眾瞻仰佛本唐卡,共同祈禱眾生平安。這些年,看展佛也成為國內外游客進藏旅游時所向往的一大體驗。 羅布告訴記者:“不久前和徒弟們共同完成的《錦繡蓮花》,是四川德格藏區的一個寺院訂制的巨幅唐卡,在完成拉薩首展后,這幅唐卡運送到了該寺院,作為該寺一年一度的展佛用唐卡。這兩年我和弟子們通過制作這幅唐卡,不斷傳承與發展拉薩堆繡唐卡技藝。這幾年我也很欣慰地看到,我們西藏的唐卡藝術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關注。” 今年43歲的羅布說:“飛針引線不過是完成一幅堆繡唐卡完整過程中的一部分,在此之前,還要進行大量的工序。”制作一幅堆繡唐卡,要用各色的上等絲綢、彩緞、毛氈、線等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各種形狀,如佛像、人物花卉、鳥獸等,然后按其顏色和順序先后粘壓,色從濃到淡,依次粘堆。 “注重對人物造型和神態的塑造,講究各色綢緞的搭配,在粗獷中體現細膩,主體突出,色彩鮮明,對比強烈……這些是堆繡唐卡技藝傳承至今所注重和講究的。”羅布說。 30多年過去了,羅布不斷精進自己的堆繡唐卡技藝,使其不斷發展豐富。如今,羅布的女兒正在上中學。他說,自己並不刻意要求女兒繼承自己的手藝,“我希望女兒首先要完成學業,在此基礎上,如果她有興趣,我就教她堆繡技藝。” 羅布相信,隨著國家對藏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加上外界對西藏唐卡文化關注度的不斷升溫,他和徒弟們在未來將會迎來更大的機遇與挑戰。 記者也相信,這位幾十年如一日的藏族傳統手工藝人,一定能實現他的心願,讓拉薩堆繡唐卡技藝不斷地傳承與發展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