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灯笼手艺人的无奈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西安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昨日,在西影路一个临时设置的灯笼市场见到老李时,他正靠在墙角的阳坡打盹。传统年俗日渐式微,作坊式经营难敌规模化发展,让灯笼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买灯笼的人少了许多,也让老李这个年过得意兴阑珊。
    老李名叫李举良,家在西安远近闻名的灯笼村——三兆村。只有48岁的老李,看上去要比同龄人苍老很多。今年过年,老李全家和往年一样,一家人在年三十吃了团圆饭后,就各自忙碌起来了。22岁的大儿子在长安区一家超市打工,春节期间反倒比往常更忙,17岁的小儿子还在读书,趁着寒假给自己帮帮忙,从大年初三开始,就在这处灯笼市场忙活起来。
    今年,这处市场的灯笼摊位比去年少了好几家,卖二手书的摊位却多了。老李的摊位靠后,灯笼品种又少,比起其他几家,生意清淡得多。 “去年卖灯笼收入了两万多元,今年到现在,连一万元都没卖到”,老李说,如今的灯笼生意,一年比一年难做,以灯笼著称的三兆村,还坚持手工制作的人也远不如以前多了。“前十几年,一到腊月,村上一多半的人家都在做灯笼,现在明显少多了。很多人都从南方进货,人家那边是机器批量生产,制作起来又快又好,看着也比咱的精致”。老李说,在三兆村,做灯笼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可如今这门手艺似乎不再吃香了。
    前几年征地,老李家的6亩土地获得了40万元赔偿金,他把这笔钱全部用来盖房子。没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又一次性花光了赔偿金,为了养家糊口,春夏秋三季,老李在外打打零工,一到冬天,就开始和爱人在家做灯笼。
    箍架子、裹布、糊纸、装穗子……赶在春节前,老李和爱人手工制作了一千多个灯笼,一多半发给了外地,剩下的一些打算春节期间卖。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眼看着年要过完了,卖出去的灯笼还不到100对,家里还有很多库存,这让老李和小儿子有些失望,尽管如此,父子俩还是趁着这最后几天,向来来往往的路人卖力地推销着。
    工艺不如南方灯笼精美,城中村越来越少,年俗日渐式微……在老李看来,这些都是生意一年不如一年的原因。老李说,以往来买灯笼的,很多都是附近城中村的人,可随着城改拆迁,城中村越来越少,买灯笼的人也越来越少。“这种大灯笼,城中村的人家,以前买了挂在大门口,现在都住进了单元楼,谁家门口还挂这种灯笼啊”。另外,年味转淡也是灯笼难卖的原因之一。“以前谁家过年,能离开灯笼,生娃嫁娶也都讲究过年送灯,但在城里,‘送灯’这个习俗也越来越不流行了。”说起这些,老李的口气有点无奈。
    即便对生意有些失望,可老李说,来年还是会继续做下去。“这辈子就这一门手艺,不做灯笼还能干啥。”对于未来,老李也有一个梦想,他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门手艺,投入力量、资金,让这项传统手艺能够告别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实现产业化、集中化发展。
    在和记者聊天的过程中,老李17岁的儿子一直在忙前忙后招揽客人。老李告诉记者,儿子在一所艺术学校读书,学的是绘画专业。“希望他有更好的出路,不要像我和他妈一样再做灯了。”老李说,家传的这门手艺到他这里就算是“失传”了,但采访结束时,他又告诉记者,还是希望儿子将来能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设计出更好看的花灯,“比南方的那些都要好看的那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