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赣南客家的源流,学者们都一致认为是来自中原等地的5次大迁徙。他们是如何进入赣南的呢?大多数人认为是溯赣江而上从水路进入赣南,却忽略了从陆路进入这一事实,即从抚州的乐安、宜黄进入赣南北部的宁都、石城等地。宁都学者经过多年研究考证,已从大量的谱牒中得到证实。宁都是客家先民早期的聚居地,这里处于古驿道三岔路口,东经石城进入闽西宁化,南经瑞金、会昌可到达粤北南雄等地。由此,宁都也是客家先民向外发展的一个辐射点。据《客家学概论》称,客家民系孕育于赣南,赣南为客家先民的最早聚居地区,北来汉人的迁入,使赣南地区人口陡然增多,尤其是客家先民早期到达的北边几个县,增加的数量更为明显,其中宁都、石城、兴国、瑞金为甚。据罗香林的《中华客家的迁移和系统》、宁化的《客家风情》、梅州的《客家姓氏渊源》等专著和论文论述,下列40个姓上溯源流,均与宁都有渊源关系:李、曾、黄、陈、廖、温、刘、谢、赖、郭、罗、肖、胡、杨、宋、邓、邱、彭、崔、卢、黎、丁、严、郑、孙、古、王、管、戴、朱、谭、钟、魏、姜、符、潘、徐、董、苏、孔。这些姓氏大多在唐宋间定居宁都,宋代之后播迁闽粤,遂迁海外。根据由赖启华主编的《早期客家摇篮——宁都》一书中的有关资料,选择两例作简略介绍。孙姓:富春郡。据《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载,始祖原籍河南陈留,唐中和四年,领兵进驻虔化(今宁都),功封百将东平侯,遂定居。裔孙以公侯伯子男编立五房,名贤辈出,著名者有被誉为“孙氏五贤”的孙长孺、孙立节、孙勰、孙登龙等。伯房移居福建长汀河田,辗转广东紫金、增城、中山翠亨。1942年,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撰写的《国父家世源流考》,对孙氏迁入粤的历史作了翔实考证。1986年11月,江西省政府拨款在宁都马架坑原址修复孙中山先祖东平侯孙墓。李姓:陇西郡。据《宁都陇西李氏九修族谱》载,基祖大四郎公,号子鱼,先世避世乱,由中原迁入抚州赤南门,子鱼敕封御史大夫,于唐朝迁宁都琳池定居,已传40多代。据福建、广东李氏族谱载,后裔于宋代迁往汀州、宁化、永定、武平、始兴、连平、平远、兴宁、南雄等地。谱牒,即家谱,是一个姓氏家族记载本族情况的资料。它起源于战国,至唐代续谱之风盛行。在记述家谱的方法上,出现了不同的主张和建树,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但内容主要有三条:其一,记载了家族迁徙。一般都记载了本族迁徙的时间、地点以及辗转行程的路线、奔波流离的苦难情景等。其二,记载了名人传略。一般家谱都记载了本族较有影响的人士,包括学位、官职、事迹等。其三,记载了当地的重要事件。一般家谱序言中记载了家族的兴衰、社会变革、病祸灾异等情况。保留在赣南各地的家谱,让我们了解了不同宗族、不同时期的历史、社会、风俗情况,为后人研究客家源流提供了佐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