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河北省卢龙县木井乡李氏家谱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李氏家族曾是一个分支庞而多的旺族,只是到了清末逐步衰落。据105岁老人我母亲描述,解放前家族里还有祭田,即族中用于祭祀的土地,每年由宗族中的大户种植,收获的粮食用于墓地维护等开销,并每两年举办一次“吃会”,就是用祭田产的粮食,在年关请族里人在一起吃年饭。“吃会”中的另一项内容是续写宗谱。可见,李氏家族原本有家谱书册,在动乱年代流失了。
    撰写家谱是生活富足的一种表现。如今,国家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惠济于民,让老百姓都受益,过上了好日子,用家谱的形式,记录族里先辈们从苦难中抗争走过来所经历的磨难,至少可以为后人揭示:先人们并没有享受到如今社会触手可及且丰厚的物质,但却祖辈几代经受了后无来人的日月煎熬。他们经历过瘟疫、军阀内战、日寇侵入带来的民族屈辱,但他们为了宗族、为了家庭,生生不息繁衍后代,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所以践行百德孝为先,是人的品质和高尚的体现。
    “树”字辈的后人们,赶上了好时代,无论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升学就业、医疗等,比起家族的先人,不知好上多少倍,既或如此,并非就幸福了。按家族的门风,要读书读好书,“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读书才会长本领,有了更好的本领,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
    河北省卢龙县木井乡李氏家谱目录
    撰写依据及体例
    1.为撰写本册家谱,李兰荣、刘庆楼夫妇,搜集了不少珍贵资料,另也整理了百岁老人王鹤芝口述史料,成为撰写依据和底稿;
    2.因家族庞而久远,无法追溯,故本谱以“树”字辈为叙事及列表血缘辈份,便于剔除历史原因和亲证人离世带来的撰写困难;
    3.血缘辈份,上追溯起点为“树”字辈人的祖父,下例示“树”字辈的子女,“树”字辈的孙辈只例示至名字;
    4.血缘辈份例示顺序,按祖父辈兄弟血缘顺序例示。
    5.为便于后人们续谱,预留空白页(续页)。
    二、“树”字辈的祖籍
    始者为祖,继者为宗。这是古人世系中的思想。后人通常以“祖宗”做为祖先的称谓。祖籍,即原籍,祖先居住占籍的地方。
    “树”字辈的人是李氏家族的后人,其祖籍要追溯到至今六百年前。据1984年《卢龙县地名汇编》记载,明朝永乐12年(公元1414年)李氏家族的祖先,因瘟疫或天灾由山东大榆树举家逃荒到当时按明朝区划属直棣京师(首都的旧称)的永平府辖村大李佃子,占产立庄。在六百年前,李氏家族逃荒落脚的此地,地势较洼,是一片荒草佃,因村子较大而又李姓较多故立庄名大李佃子村,沿用至今。
    李氏家族在封建社会“宗法式农民经济”模式下,有自己家庭的生产资料,如家用牛车、农用牲畜、农用工具等。除一部分自有土地外,也佃租部分地主(王大成)的土地,自家耕种每年交了地租后,基本上自给自足。在这种家长制式的农民经济下,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逐渐生成一大户人家,所谓“大户”即指分支繁多。到了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间,李氏家族这一大户,部分逐渐迁出大李佃子村。据《卢龙县地名汇编》记载,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一1795年),李氏家族的分支由大李佃子迁出,一部分分支迁到大李佃子村西南约2公里处,建起一片新房子成村庄,当时人们称此庄为“新房子村”,沿用至今。在同一时期也有的分支迁到现卢龙县的棱头湾和昌黎县的杏树园处落户。
    河北省卢龙县木井乡李氏家谱名人传记
    “树”字辈的家族是在清康熙年间,迁移到大李佃子村东侧偏北约1.1公里处,时称“段庄子”,后改名东李佃子村,即本家谱撰写的李氏宗支。
    纵观“树”字辈的祖籍,可以有如下推断:
    第一,李氏家族的祖先在六百年前,由山东大榆树是“举家”逃荒,亦或是当地发生瘟疫亦或是天灾(如洪水、干旱)。这里的“举家”即指携家老小一族人,绝非只舟一人,是在祖籍山东大榆树占籍的一族李姓家族。故称李氏家族“树”字辈的祖籍。
    第二,现居住在河北省(明朝区划为直棣,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省为河北省)卢龙县大李佃子村,新房子村和东李佃子村还有现卢龙县棱头湾、昌黎县杏树园的李姓,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陆续从这些村走出去的李氏后人们,六百年前都是同祖同宗的一家人。
    河北省卢龙县木井乡李氏家谱世系表
    三、“树”字辈的出生地及其变迁
    河北省卢龙县大李佃子公社(今属木井乡辖村)东李佃子村牌楼底下,是“树”字辈人的曾祖父母户籍地,即“树”字辈人的出生地。
    东李佃子村位于大李佃子村东偏北1.1公里处,全村不足百户。有人口五百左右,均为汉族。整个村落座北朝南,以穿村而过东西流向的小河为标志,分为“前庄”、“后庄”和“牌楼底下”三部分。居住在小河以南的住户,因在村落的最前面故称“前庄”,姓氏武姓为众,其余有段姓、齐姓、崔姓和孙姓总共也不过十户。居住在小河北面的称“后庄”,全部为王姓;与“后庄”东西并排,中间有一条多年雨水冲刷而成的干枯的壕沟相隔就是“牌楼底下”,共三个大门口,居住着不足十户的李姓人家,就是前面述及的“树”字辈人的出生地。
    东李佃子村的前身,叫“段庄子村”,据《卢龙县地名汇编》(1984年)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83年),有一段姓由山东迁此立户建庄,当时人们把此村称“段庄子村”。约公元1920年,大李佃子村周边相邻的共13个叫“佃子”的村,组织联防,应付土匪侵扰,因段庄子村属“佃子”的立村范围,该村又与大李佃子村东临,就改名为东李佃子村,一直沿用至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