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概况 白溪朱氏宗祠位于长兴县雉城镇白溪村白溪自然村,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为宋代大文豪朱熹后裔明末隐士朱升所建。初为画庄,清顺治八年后改为朱氏宗祠,随后在主体建筑旁新建辅助用房。解放后被国家改作粮库。 朱姓系中华十四大姓氏之一。度谱分牒,千年沧桑,繁衍生息,成为望族。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朱熹孙朱钰曾任长兴县令,卸任后定居白溪(《长兴紫阳朱氏宗谱》),始建宗祠。明嘉靖年间(1522——1566)伍溪公朱时忠扩建,崇祯末年(约1641)隐士朱升重建,“清顺治八年(1651)裔孙朱之黯醵金修葺,改为今祠。朱氏旧有堂三楹,制甚崇宏,族人呼为大厅屋。”(清光绪《长兴县志》)。康熙二十七年(1688)朱宏轩“重修宗祠并白溪家谱”。新中国成立后曾作国家粮库。宗祠外部建筑基本保持原貌,且内有4根径围1.5—1.56米的楠木柱和两块清代石碑。2003年和2005年分别被公布为县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县人民政府斥资260万元全面维修。 宗祠座北朝南,占地4000多平方,由中路和东路两组建筑组成。中路自南到北分别置有牌坊、门厅、正厅、披屋、东西两厢房及西附屋,东路由门屋、门厅、后厅及连廊等组成。整座建筑砖木结构。雕栏画栋、圆柱方梁、斗拱飞檐、镂空门窗、古色古香,体现了明末的建筑风格。 来到南大门外,雄伟的东西两牌坊上写的“修德”、“凝道”隽永浑厚。门厅上方横匾“朱氏宗祠”四字为书法家朱关田所写,笔力遒劲。通过宽大的铺着青方砖的天井步入正厅,大书“敦笃起昌”、“理学传家”的巨匾悬挂于正梁,下方是端庄的朱熹线条画像。东墙上刻着朱熹家训,“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等训条给人们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以深刻启迪。西墙刻着“长兴紫阳朱氏宗谱图”,载录从第一代世祖朱熹始,以第三代世祖朱钰和第十五代世祖朱升为主脉,载止第十六代世祖止。传承清晰,脉络分明。东厢房为名人馆。为兼治文武、海内奇士的朱穆,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等19位朱氏名人画像立传。文笔洗炼,装帧古朴。在披屋里陈列着朱熹的书法珍品,龙威虎震,剑拔弩张,堪称一绝。 东路建筑内摆设突出清书画才俊朱升。由挂有“风雅致远”匾额的门厅进入,依次为朱升的书房、卧室,案台放着《画庄归仙谱》、《最乐堂诗文》等稀世藏本。 西附屋则是“白溪画庄”。国画、山水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西厢房树立着一块方形大石碑,上面刻着“前言”,介绍了宗祠的名称、意义和作用。指出宗祠既是同族人供奉并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同族议事、娱乐及宗教活动的场所。三面墙上则画像介绍朱氏先贤、孝子与烈女等。 宗祠的东侧和后面是花园。草坪、盆景、修竹、翠柏,幽静、典雅。 朱氏宗祠荟萃朱氏名人,彰显南宋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文化遗产积淀深厚,底蕴丰富,源远流长,是进行国粹文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理想场所,也是研究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整合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白溪朱氏宗祠是一处结构规范的宗祠建筑,占地1265平方米。在中轴线上从南到北分别布置门厅、东西两厢、正厅和披屋,中轴线东侧有一个由前后两进厅组成的院落,西侧有边屋一棣。坐北朝南,由门厅、正厅、两厢及北侧东厢房改建的院落组成。门厅单檐硬山,面阔五间带两翼各三间,进深五檩,明间梁架为前后双步梁分心用三柱。正厅单檐硬山,面阔三间,进深八檩,明间五架梁带前单步、后两单步梁,用五柱;次间用中柱。梁架用材粗大,五架梁拼合而成,做成月梁状;檩条圆形,用粗大之蝉肚替木;脊檩下用所谓的山雾云。柱础鼓墩形。厢房单檐硬山,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正厅的山墙两侧另有附屋。其中东侧附屋后期改建成前后三进的子院落。原门厅前有牌坊等,现基址仍存。 朱氏宗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中路和东路两组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为1265平方米。中路自南到北分别布置有门厅、正厅、披屋、东西两厢及西附屋,东路由门屋、中厅、后厅及连廊等组成。据传,长兴白溪朱姓始于朱熹之孙朱钰,他曾任长兴县令,卸任后于南宋末年定居于白溪。白溪祠堂初建于南宋端平年间(公元1324年),明嘉靖年间由隐士朱升重建,康熙二十七年得以重修。所以能保护下来,全靠“文革”期间充作了粮库。 白溪朱氏宗祠是杭嘉湖一带保存相对完整的明代宗祠建筑之一,又是朱熹后裔长兴历史名人朱升的故居和画庄。对研究地方史、民俗史及名人文化有很好的佐证作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我省明末建筑制度及风格嬗变的重要实物例证,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一.朱氏宗祠是研究我国宗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宗祠为旧时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是封建族权的佐证。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秦),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公卿贵人都建祠堂,于墓所”。杜甫《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后世封建宗祠也通称祠堂。 朱氏宗祠具有400余年历史,建筑、碑刻、家谱等均有良好的保存。白溪朱氏后裔大部分都生活在太湖流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宗祠传承源远流长,因而朱氏宗祠是中华民族悠久宗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我国宗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整合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二.朱氏宗祠为明末隐士朱升所建,对于研究当地文化名人具有重要意义。 《长兴县志》载:“朱升世居县东之白溪,八岁能文,九岁补诸生,时怀宗(崇祯)需才,亟命大司成合较国学一万二千人中,只拔朱升等六人。后有人阻挠放归,过隐居生活。朱升论古有独解,尤工八法,深得钟王笔意,卜筑白溪之画庄,隐居教授,卒年六十六岁”。他还是研究茶叶的专家,著《茶谱》四卷,另有《最乐堂》诗文三集,并于康熙十二年与金镜合作,编纂《长兴县志》八卷。 朱氏宗祠是朱升亲手所建,因此,他是我们研究朱升人格魅力和思想情感及其生活时代的经济文化、思想道德标准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朱氏宗祠是杭嘉湖一带迄今保存的明代家庙建筑的上乘之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 值。 朱氏宗祠以其布局规范,建筑风格独特,保存相对完好,备受省古建筑专家的重视和好评,也深得许多有识人士的青睐。该建筑跨越明清两个朝代约150年历史,大殿、正门堂、厢房、边屋,前后屋建筑风格、质量均有差异。尤其是正厅体量之大,用材之硕,在一般乡村祠堂建筑是不多见的,被誉为“金銮殿式古建筑”。其中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中柱在明清宗祠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三幅云抱梁也是在浙北一带独一无二的。因而它是杭嘉湖一带迄今保存的明代家庙建筑的上乘之作。是研究明末清初祠堂建筑及风格嬗变的重要实物例证,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四.朱氏宗祠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 依托历史名胜,寻找文化与旅游产业最佳结合点,是当今文物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朱氏宗祠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应积极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实现双赢。 本族名人 朱升:(1299-1370)明代开国谋臣。字允升,安徽休宁人。元末(1367)举乡荐,为池州学正。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后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而闻名,毛泽东赞其为“九字国策定江山”。 朱升性情洒脱,超然物外,其诗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元末第一次退隐时,他写下了“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他的一生都在读书,却不弃耕作,他写道:“春深雨足长青草,数亩山田自可耕”。明朝建立不久,他又第二次退隐,并写下了生命的感悟:“百战一身存,生还独有君。越山临海尽,吴地到江分。暮郭留晴霭,荒林翳夕曛。归途当岁晚,霜叶落纷纷”。他的另一首诗“送僧归南岳寺”则体现了其淡泊名利、一心向佛的情怀:“山路花香上衲衣,云深南岳一僧归。尘生古像开寒殿,风度闲房掩夕扉。踏雨棕鞋苔藓滑,炊香野饭稻粱肥。禅余犹转千声偈,总有游人得见稀”。 朱升著述甚丰,对于《五经》皆有旁注,传世的有《前图》2卷、《枫林集》10卷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