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概况 半仙山朱氏宗祠是半仙山开村始祖朱敬斋主持筹建,距今已550余年了。朱敬斋是朱熹的第13代后人,大约于明朝嘉靖至隆庆年间,由东莞螯峙塘转辗迁到横沥半仙山,世居此地繁愆生息。 朱氏宗祠大门坐北朝南,两旁各有1个土灰色的石门墩,大门顶上有一幅造型生动的浮雕和褪了色的遒劲有力的“朱氏宗祠”四个大字,这就是附近有名的颇有神秘色彩的南粤古建筑群了。 走进祠堂的大门,光阴瞬间轮回,门外是人间朗朗乾坤,门内却是悠悠千年历史。抚摸着祠堂的一根根楹柱,凝视高高在上的斗拱、雕栋、檐柱、屋脊,观赏雕刻在房顶木梁、窗棂和门楣之上的细腻纤巧、精美绝伦的鸟兽花草和古代戏文图案,一股怀古之情就滋生在心头了。 朱氏宗祠一直是族人的象征,朱氏后人引之为荣,从不让外人闯入。清末民初开始办为学堂,作为村民启蒙教育之地。族中议事处事、村民集会也都选之为场所,每年春秋二祭祭祀祖先族中耆老,每年老祖宗(朱熹)诞辰等节庆日都集中祠堂大排宴席纪念一番。朱氏宗祠不仅是朱熹后人拜祖的地方,也是朱熹后人记录功名的“圣地”。祠堂门前的旗杆石刻有“光绪十一年乙酉科朱珩立乡试中武第二十四名举人”等记录朱氏后人功名的字句。 久经风雨的朱氏宗祠,现已残垣断壁,摇摇欲坠,但其结构完整、风采犹存。朱氏后人550年来默默地守望着自己的家园——朱氏宗祠,好像永远守护着心中一个古老的精神之梦。这正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传承的淋漓诠释! 550年过去了,这座建造宏伟的宗祠也遭到了较大的损坏。据记载,朱氏宗祠曾经遭到两次大劫难,第一次是土改时期,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红卫兵小将们将祠中文物、祖宗灵牌、朝廷恩赐金牌等,一概压烂付之一炬;祠内的石刻、木刻、浮雕也被大铲除,村民们不甘心这些祖宗遗产被摧毁,在夜里偷偷地用黄泥巴把之糊起来,这真是土办法。然而,今天谁能体味到个中的滋味?只能由衷地赞叹村民们的机智、勇敢、诙谐了。现在我们只能从剩下的浮雕、图案中窥视到当年岁月遗留下来的痕迹。改革开放后,朱氏族人慷慨捐助村委会主持出钱出力,于1984年和1989年重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它的原貌。 朱敬斋秉承先人遗风,为示光前裕后,让后代缅怀祖德宗功,勉励子孙节礼传家,于是始建朱氏宗祠。现朱氏宗祠建造为五开间三进四合院式布局,面宽13米,进深36、4米,面积计500余平方,硬石顶、红石为柱、青红石作柱基,第二进金柱为格木柱,木梁架驼峰,雕刻精美;祖宗牌位上供奉着落足扎根半仙山的朱敬斋、朱如斋两兄弟先祖孝名;祠堂内的红砖碧瓦、雕梁画栋上,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记载着一个个古时的故事;石雕、木雕,彩绘着各种艺术图案,昭显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了南粤民居的古老和岭南建筑文化的深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