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安溪的千年文化历史,“理学名相”李光地是不可能不提的。这位康熙年间杰出的政治家和学者,除昭昭于世的政治功绩,还妙著家训,革新民风;复兴书院教育,振兴闽学,在理学中兴,闽文化传扬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妙著家训惠泽后世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湖头镇李光地故居。在新衙大厝里,李光地亲自撰写的家训《家训谕儿》和《诫家后文》,历经300年光阴,仍高悬墙上,络绎游人默默瞻仰,暗暗诵读。 家训,是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法典”,宋元明时期,家训文化繁荣,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闽地家训文化相对滞后,宗族子弟、社会秩序失于约束。以李光地家族为例,明清之际李家聚居湖头十余世,有部分子弟失于约束,小则“妄觊非分之财”,大则聚众与乡邻斗殴,“不闻官府”。 1715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李光地请求休致得允,一路风尘回到湖头,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这使这位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的理学名相忧心,他开始亲自撰写家训族约,构建宗族自治。 现年已73岁的李金德,是李光地第11代后人,他告诉记者,“老祖宗”手书《家训谕儿》告诉家族子孙提高学习效率的秘诀;《诫家后文》阐述李氏家族曾出身草根,如何艰辛才有如今状况;《本族公约》则直指族中陋习,严格规范族人。 家训族规外,李光地还制定乡约。包括《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他严申反对盗窃、奸淫、赌博、盗耕牛私宰、防火焚山等,影响湖头及附近地方民风,使地区安定。 李光地族里规约还惠及全县。康熙五十五年,李光地亲自给安溪知县曾之传写信,并抄附家规乡约,嘱咐他:“颁行条教,俾僻壤有所遵循。”此后,曾之传遵其意将之推及全县。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李光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叶茂樟说,李光地“家训”,产生极大社会影响,不仅教化族人,而且革新了泉州民风民俗。“其后世出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盛况,先后出现1位宰相、4位总兵、99位举人,入仕100多人。”另据《榕村谱录合考》记载,由于李光地制定族规乡约,以约束乡族,课训子弟,“奸贼屏息,狙狯失恃”,人民讲究“孝悌”道德,社会安定和睦。 可以说,李光地妙著“家训”,使宋代理学家的宗族自治理想第一次在安溪乃至闽南地方社会得到完整实践。敬业守分、克勤克俭、与人为善等等理学文化理念,随大量家训族规的践行,渗透到地方阡陌,成为闽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文化动力。 书院传承振兴闽学 清朝初年,福建战乱频繁,文教设施破坏严重,李光地深感痛心。他视复兴书院,振兴闽学为己任,一生奔走,为各地书院撰写“院记”、授课、吟咏诗篇,甚至亲自创办书院。安溪考亭书院、泉州府学就是他请假在籍时,一力主持修复。 1715年,冬寒料峭,李光地回到故里,拜访曾之传,在文昌祠中落脚。看到文昌祠富丽堂皇,而县学东朱子祠却摇摇欲坠,颇有感慨,他认为修建文昌祠无可厚非,但更应修建纪念朱熹的地方,倡议建一书院。他对曾之传说:“俗祀文昌,盖古者司中司命之遗,虽然星辰河岳必以人配,五百年来朱子人师也……吾邑为朱子奉檄往来品题名胜之区,法得立祀,非其人不兴也,期有待于吾候乎?” 这番话打动曾之传,于是他在李光地授意下,在文昌祠后购地,连同文昌祠一起扩建为书院(书院故址在今县城清溪城隍庙东),立“考亭书院”匾额,又置田租六十栳为香火资。 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考亭书院建成后,还将置于仙苑码头的一块刻有“仙苑”两个大字的石碣移入院中,据说此碑是朱熹所写。此后两百年,考亭书院延师聚徒,课业讲艺不断,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安溪遂将考亭书院改为学堂,这是泉州府最早设立的一所学堂。而纪念书院的“仙苑”石碣,民国期间再迁回原地,至今屹立仙苑古街后山。 叶茂樟介绍,李光地力主修复的考亭书院是安溪历史上影响非凡的一处所在。在书院传承,教化培育下,清代,安溪参加科举考试与及第的人数日益增多,仅在清代260多年中,就有进士45人,文武举人313人。 除考亭书院,李光地还支持福州鳌峰书院、尤溪南溪书院。此外,李光地还推动泉州知府刘侃知主持重修泉州府学,教化民众,不仅给泉州带来良好学风,而且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纵观李光地传承书院教育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其“学校之废为贤人君子所忧悯”的拳拳之心清晰可见。叶茂樟说,通过书院阵地,清代朱子学的中心逐渐转移到泉州,朱子学在福建得以进一步弘扬,从而为创设和谐稳定、尊文重教、积极进取的闽文化奠定了基础,“从这一点上说,李光地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 精神文化传扬不息 李光地已离世297年,而他的精神文化绵延至今,并仍将传扬不息。 在湖头镇,每年都会举行两次纪念活动,即五月廿八的李光地忌日和农历九月初六的诞辰日。“特别是逢五周年或逢十周年纪念,就会更加隆重。全族后裔都要到场参加,举行跪拜文贞公仪式,并由辈分高的族人主持,大家依次排成队伍,齐声研读《诫家后文》。”新衙故居宗亲会会长李瑞荣说,“今天,李氏宗亲更是将其家训文化带出国门,在海外广布影响。” 在新衙大厝的厅堂里,4幅李光地亲笔诗作高悬,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李瑞荣说,这些诗作是李光地一生清廉为官、勤政爱民的真实写照,激励后人要像他一样,心如明镜、志向高远、奋力拼搏,为国家多做贡献。 2012年,我县在湖头镇最繁华的河滨路拨出30多亩用地,启动建设李光地主题文化公园。“整个公园以李光地生平作为切入点和主轴,弘扬李光地精神文化。”湖头镇文管办主任李清黎说,目前主体部分已经全部完工,公园建成后,将成为湖头镇李光地文化之旅的又一站。 “每年都有好几万游客前来湖头,其中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华侨,以及散布在各地的湖头李氏家族宗亲。”李清黎说,“从今年初至目前,就有3个海外学生团来到这里,开展参观、交流、学习活动。在这里,游客可以充分了解李光地历史事迹,感受其文化精神。” 文化名片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5岁入读私塾,13岁读遍儒家经典,19岁写《四书解》,20岁写《周易解》,24岁辑《历象要义》。 除了儒家经传以外,李光地还兼通诸子百家、历数、兵法、水利、律吕、音韵等学术领域。晚年,李光地奉旨编修《朱子全书》《周易折中》,以及审定《诗》《书》《春秋》《律吕正义》等书。李光地一生著作颇丰,达43种之多。清道光年间,朝廷主持编修《榕村全集》时,其中有5种散佚,存世38种,共计175卷。 李光地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进士,殿试排名第五,不久后任职翰林院编修,从此开启了仕宦生涯,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等同于相国,人称“安溪李相国”。 李光地在朝为官48年,事业功勋昭日月,在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宝岛台湾、治理河患等方面卓有贡献。康熙五十七年5月,李光地在北京病逝。康熙皇帝赐予谥号“文贞”,命令五子胤祺前往祭奠,并指派工部尚书徐元梦协助丧事,同时护送灵柩归葬安溪。雍正元年(1723年),已故李光地再次获赠“太子太傅”荣誉头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