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重庆土著十二姓氏 巴向覃樊郑罗朴咎鄂庹夕龚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你知道你的姓氏源自哪里?重庆本地人的姓氏有哪些吗?不久前,在重庆市举行的姓氏文化研讨会上,专家们透露了重庆本地人最早的12个姓氏,即巴、向、覃、樊、郑、罗、朴、咎、鄂、庹、夕、龚。
    专家们希望市民利用清明节假期寻根问祖,整理家谱,让后代把中国人的姓氏文化符号这一传统延续下去。
    专家:重庆真正的土著12姓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管维良是研究姓氏学的历史学家。他说,中国人的姓氏虽然号称“百家”,其实有上千个。重庆本地人的姓氏最早来源于巴人,因为所崇拜的图腾不同,巴人分为白虎巴人和龙蛇巴人两支。
    从武落钟离山走出来的白虎巴人是巴族最具有生命力的一支。他们沿着清江征服了盐水神女部落,随后出清江,溯长江而上,以枳邑(今重庆涪陵市)为都城向东向西扩张,攻占大片领土。并在今重庆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依山建都城,曰“江州”。
    龙蛇巴人则是以龙蛇为图腾的巴人分支,是东夷苗蛮交流融合的结果。
    管维良说,白虎巴人有五姓:巴、向、覃、樊、郑。龙蛇巴人有七姓:罗、朴、咎、鄂、庹、夕、龚。这12个姓的族人,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重庆“土著”。
    “现在排在第十位的罗姓人,实际上也不全是重庆‘土著’。由于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和后来的战争时期大批外来人口涌入重庆,重庆‘土著’的数量其实已经很少了。”管维良表示,要弄清楚自己姓氏的来源,家谱、族谱等就是最重要依据。
    历史:重大庆规两模次移民
    “重庆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土著’居民已经非常少了。”重庆百家姓交流协会秘书长岳精柱说,一是明清大移民,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湖广填四川”,将长江中下游、江南地区的文化带入了重庆。二是在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的人汇集到重庆来,将中原传统文化带到重庆。
    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禹阶说,在重庆人的家谱中,有举家迁川记录的,不胜枚举。随着各地移民大举入川,重庆当地的姓氏也随之增多。
    以忠县为例,当地的移民姓氏及人口数,与其土著姓氏形成鲜明对比。根据史料,忠县自汉代以来的土著姓氏主要有严、甘、文、杨、杜五姓。据1982年人口统计,严姓人口仅有1729人、甘姓991人、文姓2185人、杨姓(包括后来迁入的)6525人等。
    新版《云阳县志》第三十一篇《社会风土》载明朝洪武年间,由湖北麻城、孝感迁来者多住长江北岸:定居治城有金、郑、韩、陈、赖、闵、左、石、熊、卢等姓;定居云安场有陶、柳、裴、胡、曾、陈、林、郭、魏、唐等姓。
    历史:移融民合与的土结著果
    重庆共经历了8次移民,6次移民高潮。“湖广填四川”是重庆经历的第3次移民高潮。如今,很多人对重庆人性格的印象是耿直、豪爽、热情、包容。不少研究重庆移民史的专家认为,重庆人这些性格的形成与经历多次移民有关。
    李禹阶研究发现,重庆人自古就很“耿直”。因为,重庆本土有大山、大江,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峡江文化,深刻影响着重庆人的性格。
    豪爽是湖广人的性格特点,而重庆人自古崇尚勇武,也有着一股“豪气”。巴蔓子将军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重庆人包容的性格与移民引起的文化发展有关。事实上,重庆本土文化原本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现在重庆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能在这里生根,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岳精柱说,大家可以从自己的姓氏符号中去寻找自己的祖先。
    建议:在寻清根明问节祖续家谱
    “要弄清楚自己的祖先来源于哪里,族谱、家谱、宗谱是重要的依据。”管维良教授说,经过历史上多次运动和浩劫之后,重庆大部分家庭的这“三谱”大多已经失散,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根。
    他说,近年来兴起的重修家谱、族谱、宗谱的活动,正好反映了人们寻根求祖、重归传统的愿望。在清明节,建议大家不仅只是去扫扫墓,还要问问老人家自己家族的历史,把它记下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字辈排行也是识别自己宗亲关系的标志,但是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已经放弃字辈取名方式。对此,华夏国学研究院院长黄明超教授建议市民寻根问祖之后,可以按族谱或家谱给自己或儿女按字辈取个名字。
    “不一定非得改名,但是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字辈,了解家族的历史。”黄明超认为,宗亲常常能拉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