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成员。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回族人口1058万多人,在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处于第二位。回族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少数民族中,回族分布最广。我们高邮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有7000多名回民。追根溯源,他们是什么时候来到菱塘的?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没有分化、异化为他族?笔者最近查阅了几部回民家谱,研读了有关资料,对这些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回回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回回民族经历了唐宋传入、元朝形成、明朝发展这几个阶段。 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后,大批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来中国经商,居住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以及长安等地。不少人在当地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当时他们被称为“贾胡”,沿海各地的被称为“番客”,生于中国者被称为“土生番客”。 十三世纪,到了元代,随着蒙古人的西征,中亚和近东、中东的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大批穆斯林官吏、军士、学者、商人以及工匠等,被发配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分布在全国各地,当时被称为“回回人”。他们迁徙到中国后,与汉族杂居,并与汉、蒙等族通婚,繁衍生息,信奉伊斯兰教,融合形成了回回民族共同体。 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借力于回回,开国将领中回族人颇多,所以朱元璋在建国后对回回做了许多安抚和笼络人心的事。同时他采取了大民族主义的同化政策,禁止回族内部通婚和使用“胡语”、“胡姓”。回族迫于压力,隐去原来的名字,开始采用汉名。 明朝历代帝王较为开明的西域政策,促使东西往来十分频繁,吸引了大量的“西域回回”入居中国内地加入回族并与他族婚配,他族人有的归附随回,改奉伊斯兰教,使回族队伍日益壮大,伊斯兰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形成了共同的民族习俗。 菱塘回民的迁徙历史 唐代扬州是全国商业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据《新唐书》记载,中唐时期有数以千计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在扬州经商,统称“胡商”。上元元年(760年),节度使刘展叛乱,唐肃宗命时任平卢都知兵马使田神功征讨。田神功入据扬州,大掠居民财产,杀大食(阿拉伯帝国)、波斯胡商数千之众。有专家分析,菱塘地处扬州北郊,三面环湖,位置偏僻,少数逃难者有可能到菱塘避难定居,成为菱塘“回回”先民。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十六世孙普哈丁来扬州传教,于德祐元年(1275年)创建仙鹤寺,大江南北信奉伊斯兰教者日益增多。菱塘临近扬州,其回回先民受其影响,更加强烈地信奉伊斯兰教。 早在元代,高邮菱塘就有“回回湾”地名。据考证,元太祖将回回军士编入探马赤军(元朝一种军队,战时充当先锋,战后驻防各地),他们“上马为军,下马为垦”。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探马赤军与民同编”。菱塘地处高邮湖畔,滩阔、草茂、地沃,这种天然之势有利于“下马为垦”。而且菱塘隔湖与高邮相对,控源以守,陆路与扬州相连,扼隘以戍。自古以来,高邮湖西的天长、盱眙一带乃是由徐州南取扬州的陆道,而菱塘虎视其右。缘此而知,“探马赤军与民同编”的政策和菱塘的地理位置,使菱塘成为回回民族的聚居地,因而有了“回回湾”地名,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元明鼎革之际,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不少外地的回民逃荒来到菱塘。清真村回民杨德良家谱记载:“吾族鼻祖修生公,原籍苏州吴门人氏,元末之时,明太祖起义,兵伐姑苏,士民望风归附,因避兵乱,举家北迁,道经维扬之北菱塘回回湾之地,见其风土人情醇美,便卜居于此……”,据此足以证明,元末明初已有相当数量的回民在菱塘定居。 到了清代,高邮薛北庄有一支薛姓迁至菱塘,并随回皈依伊斯兰教。菱塘薛氏族谱记载:据世代祖先传说,我们这支“三凤堂”来自高邮周巷薛北庄,而更早则说是从苏州而来,且本为汉族,是后来皈依的回族。吾先祖来菱塘很可能是吾族青年与当地杨姓、沙姓、李姓等回族姑娘通婚的需要和饮食、生活的方便,这才不得不皈依了回族。根据族老回忆,吾族来菱塘至少有300年了。一直以来家族同胞都严格遵守回民生活风俗习惯,且世代以来基本都与杨姓回民通婚,形成了“杨、薛二姓是一家”的社会关系。 经历史迁徙和繁衍,菱塘回民数量逐步增加,据《高邮州志》记载:到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菱塘有回民400多户、1600多人。1947年有2550人,1985年有5230人。 说到迁徙,应该是有迁进也有迁出。因为菱塘历史上属偏僻之乡,一些经商、从政、从教的回民迁居他地,也有一些回民或因生计原因迁往他乡。比如薛姓回民就有迁到南京六合、天长界牌等地的。杨姓、沙姓、朱姓等回民就有迁到高邮城安居的,高邮城区现有回族人口560人,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由菱塘迁入的。 菱塘回民的姓氏渊源 外族概括回族姓氏有两句话:“十个回回九个马,另外还有沙、喇、哈”。这说明回族姓氏多来自原姓氏的译音。据专家研究,全国回族通用姓氏有159个,稍加留心你会发现,回族姓氏保留着自己的鲜明特性。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上讲,回民族的姓氏既保留着本民族的个性,又具有其他兄弟民族的成分,是典型的复合多元文化。 就菱塘来说,回族姓氏共有50个,其中大姓有杨、薛、李、沙四个,这四个姓占回民人口78.4%,还有王、马、张等姓氏占21.6%。四大姓中又以杨姓人口最多。有史料记载,杨姓多为改姓而来,大都同姓不同宗。早在元代,回族有人以所住地羊市(今北京丰台区)而改为羊姓,元朝被推翻后,为躲避战乱和免遭迫害又改“羊”为杨。更早的可能在宋代以前就有从西域来的阿拉伯人改为杨姓了。镇江修于同治八年(1860年)的回族《杨氏族谱》记载:“先祖洒公与弟西公于唐初由西域进关,初居陕西弘农郡,繁衍十二世后,于宋初迁徙并定居镇江,故自称弘农郡德润堂杨氏。”菱塘回民杨姓根据已修的几部家谱分析,大约有三支:一支是杨德良家谱记载的先祖于元朝末年从苏州吴门迁居于此;一支是杨友相从苏州阊门外迁至菱塘,已繁衍十余世,时间应是清代;还有一支是菱塘杨庄杨姓,该家谱记载:上世纪初杨庄就有十几户人家,全为回民,自号“四知堂”。祖先杨广余,何时从何地迁居于此,无可考证。分析其堂号,“四知堂”源于东汉的杨震。杨震(54—124年)在任太守期间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令。一次杨震因公路过昌邑县,下榻驿馆,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驿馆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夜深,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说道:“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杨震为官以廉洁著称,他的后人为缅怀其清正德操,遂取堂号为“四知堂”。由此可见,杨庄这支杨姓应属汉民随回。 薛姓和李姓,史料表明,均为赐姓。元明时,朝廷对归附的回民,大多赐姓薛。李姓赐姓更早,唐代皇帝赐有功的大食、波斯人为李姓。当然也有少数回回改姓薛、姓李,或汉族人改为回族,“三凤堂”薛氏就是属这种类型。薛氏“三凤堂”源自唐代河东(今山西万荣县)薛元敬。薛元敬,字少兴,隋朝选部侍郎薛迈之子。薛元敬聪明好学,饱有文才,与叔父薛收、族兄薛德音齐名,被时人称为“河东三凤”,薛元敬官至中书令,声誉极高。薛氏后人为纪念其事迹,遂以“三凤堂”为其堂号。从时间上分析,名此堂号的应为汉族。 沙姓。沙在波斯语中的语意为“王”,正如突厥语族称王为“汗”,波斯国王旧称“沙因沙”,意为“万王之王”,因此,沙姓族源多半是来自波斯。沙姓大多取自祖辈名的首音和尾音,如元史记载:西域人子马合谋沙、子密儿沙、次木入喇沙、别罗沙、沙阿得、沙的等等,他们的后裔则以沙为姓。菱塘沙姓回民其根源也应如此,虽然他们没有家谱流传,但从源流上分析,他们可能是最早来到回回湾的回民之一。 多少年来,菱塘回民之间、回民与汉民之间一直通婚,其间有不少汉民随回皈依伊斯兰教。从其回民姓氏渊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菱塘回民与汉民有着浓浓的血缘之亲,充分显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这也是菱塘回族乡为什么能两次荣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的基础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