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丽江的人都会被告知丽江纳西族大多姓“和”或“木”。有人还说:“‘木’氏为贵族,处于统治地位,而“和”氏是木氏土司赐给的姓氏,是被统治者。”而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其实这里有两个疑问:“和”姓是不是“木”氏所造?“和”姓是不是纳西族独有的姓氏? 和姓并非纳西族独有 其实,“和”姓不仅在纳西族中使用,汉姓中更是早已出现。《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受人时”。羲和氏有四子:羲仲、和仲、羲叔、和叔。四子分别管四宿: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分掌四时:春、夏、秋、冬。掌管天地的官位叫“和”,“和”姓是以官命名的姓氏。春秋以后,羲和氏的子孙后代就以羲和为姓。 “和”字原为地名,春秋时的晋邑。在《辞源》中记述:“见魏书,官氏志。和壁:春秋时楚人和氏所得的宝玉,叫和氏之壁。”因此,“和”氏早在先秦的文献中有确切记载。此外西晋时有太子太傅和峤;北魏时有征西将军和其权。 在《辞海》中又说,“和春(?——1860年)清末将领,赫舍巴里氏,字雨亭,1860年在围击太平军时失败,自缢而死”。而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巨贪和珅(1750---1799年)也是和姓,满洲正红旗人。有语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从以上的情况看,“和”姓在中原及东北满族中早已有之。因此,说“和”姓为纳西族独有的看法,有坐井观天之嫌。那么纳西族的和姓又是怎么回事? 纳西族是一个从我国东北迁移到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丽江学者和士华在《纳西族古籍中的星球、历法、黑白大战》一书中认为:纳西族源于古东夷族,西周时从今天内蒙古凉城往西南迁移,原始社会后期由于频繁地与中原文化接触,因而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纳西族先祖哥来秋,生四子,分别是束、叶、买、禾四支,这四支中散居于金沙江边、永宁和盐源一带。其中部分纳西族首领姓“和”。 宪宗三年(1253年)蒙古军队南下,居今永宁一带的纳西首领和字内附。在石鼓半空和寨与蒙古军抗战七天七夜的的纳西族首领也姓“和”,叫和牒、和失。这说明在宋代时就有取姓为“和”者。 而之所以认为“和”姓是纳西族独有的,主要是由于史料掌握与考据不足所致。徐霞客所说的 “其家和姓,盖丽江土著。官姓为木,民姓为和,更无别姓者。……官姓木,初俱姓麦,自汉至国初,太祖乃易为木。民姓和,无他姓者。”的记载,是由于当时接待徐霞客的通事姓和,土司姓木;他在丽江关于姓氏的信息都从身边的把事所言。 我们细想一下,在当时外地人(无论官员、军队和游客)是不允许进入丽江的,即使圣旨传来也只能到丽江七河与漾西交界处的邱塘关。徐霞客之所以能够进入丽江,是受木增的数次邀请并由通事引领,住在他家。行动上不允许徐霞客随便走动,3天时间里也没有什么考察的记载,后来到解脱林也改校文书而已。前后16天的时间里没有深入到民间调查,因此他所认为的“木”氏为官,“和”氏为民只是通事所言,徐氏没有调查而听信之,是不全面的。其实部分和氏已经属于统治阶层中了。 乾隆《丽江府志略》中称:“明洪武初,赐土官姓木后,惟承袭及同堂舍人,木姓三世以降姓阿,五世以降姓和。即流寓入籍者,必改姓和,故今里民和姓居多,自设流以后,渐复本姓。” 赐给丽江土知府“木”姓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此后,木氏深受明王朝器重,推行一些必要的民族改姓运动,所以至嘉靖年间土司木公在《速怀诗》中有“四郡齐民一姓和”的诗句,自释曰:“所属四郡齐民通姓和。”四郡指通安州(今丽江坝区)、宝山州(今丽江东北部)、兰州(今怒江兰坪县)、巨津州(今丽江巨甸)。诚然一方面反映木氏统治区内纳西族分布广泛情况,另一方面也说明木氏所推行强行将其他姓氏改为“和”姓的政策。 至木氏土司衰落,丽江才出现其他姓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纳西族、汉族、满族等民族都有“和”姓,纳西族“和”姓与汉族“和”姓有渊源关系,皆是同祖,只是后来繁衍才形成各民族而已。因此,“和”姓不是纳西族独有的姓氏。其次,在明太祖朱元璋赐“木”姓之前,纳西族先民中早已使用“和”姓。因此,“和”姓也不是木氏土司创造的姓氏。 当然,关于木氏造“和”姓的问题,作为旅游文化,有时讲一下也无可厚非,但把它作为史实加以宣传,则是不妥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