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客家人的宗教信仰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中国数字科技馆 佚名 参加讨论

    导语: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还有的地方还叩拜玉皇大帝(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最高之神)、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的妻子)。
    
    祭祖
    祭祖
    祭祖,也就是对自己祖先的祭拜仪式或活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宗的习俗。祭祖,一则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怀念之情;二则也因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祭祖形式按年节和地区各异,有野外瞻拜祖墓、宗祠祭拜、家中祖先牌位祭拜等几种形式。
    客家人历来重视祭祖,“草鞋脚上,灵牌背上”,即使飘泊无定也要背负祖宗灵牌随时供奉。客家人居住的厅堂一般设有神龛,其中有红纸或木牌书写的历代考妣宗亲神位,俗称安家神。每月初一、十五要点燃香烛,逢年过节尤其在清明、中元、过年时有要用三牲烛帛供奉,行隆重祀奉。
    客家人的祭祀分私祭和公祭两种。私祭,即家祭,指单户人家的祭礼;公祭指合族、合祠或合房祭拜。
    
    祭祀
    祭祀 
    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具体而言,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祭祀的心理动因源于“受人钱财,替人消灾”这一人间规则。所以,本质上,祭祀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人间求索酬报关系在人与神之间的推广。 
    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由灵魂观念而生。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有的还要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或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形成相应的规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