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汉族民间传说灶神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天汇报,除夕日返回人间。汉族民间祭祀灶神的历史十分悠久。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冀中地区供张奎、高兰英。祭灶神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灶君 过去,我国民间几乎每家每户都设有灶君司命神位:有的用红漆板制作,有的用瓦筒灰浆黏贴于灶头烟囱上,有的用红纸写“司命神位”,有的写“九天东厨司命张公定福府君之神位”。木制坛两侧配上常见的对联:“上天言善事,下地降吉祥”。也有写“挑柴童子,送水郎君”或“张七相公,李氏夫人”的。人们称这个神为灶王老爷,灶神奶奶,灶君司命。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两天,或婚、丧、生孩子、庆寿辰、逢时过节,都要烧香,供饭。腊月二十三日晚,要用粑粑、糖作为祭品,并剪一碟稻草加上米或豆作为“马粮”供上,焚香点烛烧纸钱,叩头礼拜,送他上天去向玉帝反映这一家人的善恶;除夕晚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把他从天上接回家中常住。有人还吃“司命斋”,雇请道士来家念《司命经》(又叫灶王经)。平时,忌在灶头上烹煮或烘烤“秽物” (如狗肉,妇女小衣,婴儿尿布,忌在灶房里骂人、吵嘴、打架,忌重放和磕碰锅、盆、碗、筷。甚至有人说蟑螂是“司命鸭”,灶蟋蟀是“司命鸡”,连这些妨碍卫生的昆虫也不得伤害。 至于灶君司命的由来,也有一个神奇的民间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山村里有个勤劳善良的樵夫,每天上山砍柴,再挑到集市卖,赚点钱奉养老母。一日,九天之上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好奇地走出天宫游玩。她拨开天上层层云雾,马上被人间的美景迷住了;在一片山青水绿的旖妮风光中,男耕女织,自由自在,生活多么美满幸福啊!突然间,她看到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挑着一担沉甸甸的柴,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她不觉心生爱慕,动了下凡之心,便不顾天规森严,偷着私奔人间,与樵夫结婚。 不久,玉帝闻知此事,非常气恼,按天上律法,下令把亲生女儿打下凡尘,不准再回天宫。王母娘娘得知,她十分疼爱小女儿,便到玉帝面前求情。玉帝最后才答应女儿的婚事。并允许每年腊月二十四日回宫一次,正月初四返回人间 。同时,封女婿为司命帝君。司命帝君深知民间疾苦,每年上天都向玉帝说情,要多给人间粮食,以解除百姓饥饿。谁知土地神也向玉帝禀告,说凡夫俗子常糟蹋粮食。玉帝听了发怒,就令司命帝君察看百姓善恶,禽畜兴衰之事,回天宫首先奏明这些事项。司命帝君回到人间,跟邻居和亲朋说起这件事。邻居和亲朋便在自己的灶头贴上写有司命帝君的红纸,于腊月二十四日奉祀祭拜。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四乡百姓,纷纷安上司命帝君神位,诚心祭祀。 其实,灶君司命的历史源远流长。原始初民自从学会用火,便在氏族群驻地烧起一堆长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烤熟食物,烧制器皿,防御野兽夜袭,这就是原始社会的灶。由氏族里威望最高的妇女管理着。现在除夕围炉守岁,就是上古代残存的遗风。 《庄子·达生篇》说:“灶有髻。”这句话的意思是灶有灶神,名字叫“髻”。人类的初期,对一切自然物都是崇拜的,并且凭幻想创作出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晋代司马彪给“灶有髻” —语作注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 随着母权的转移,主火神也要改变为男性了。神话里的炎帝是司夏司火的南方天帝,祝融是他的佐神。《吕氏春秋》和《礼记·月令》载:“……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据《淮南子·汜沦训》说:“炎帝作火官,死而为灶神。”义据《说文》:“周礼以灶祠祝融。” 屈原《楚辞·九歌》中,有大司命和少司命两位原始神。大司命可以“令飘风先躯,使冻雨洒尘”; “乘清气以御阴阳,导天帝以游九阬”。少司命可以“乘回风,载云旗,宿帝郊,沐咸池,登九天,抚慧星”。他俩的神格和在神国里的地位都是很高的。从《九歌》对他俩的描写来看,其性格是善良多情的,态度是谦虚和蔼的,言语是温和亲切的。大司命司寿夭,他却谦虚地对娱神女巫说:“何寿夭兮在予?”少司命司生育,他却安慰娱神女巫们说:“夫人自有兮美子,荪可以兮愁苦?”他们对下民是平等相待的,他门是“人们的教师和同事”,他们是“人类童年时代”由于不能理解与无法支配人生的门然规律——生、死、寿、夭,因而通过幻想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是具有“永久的魅力”的。 在《九歌》里,两位司命神是在天帝“东皇太一”之下,与天神“云中君”、“东君”,地祗“湘君”、“湘夫人”等并列的。在周天子的祀典中,司命的地位也很高。《周礼·大宗伯》说:“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伯、雨师。”禋祀,实柴、槱燎,都是堆积柴薪,焚烧作为祭品的牲畜,又叫“燔柴”,是上古最隆重的祭礼,在阶级社会里,神的地位是随着统治阶级的地位提高而上升的。 先秦祀灶神,既为祈福消灾,也带有礼仪和纪念的性质。灶神之被彻底普遍迷信化,开始于汉末。《后汉书·阴兴传》说:“宣帝时,阴子方者……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以后,葛洪《抱朴子》说:“月晦之夜,灶神也上天白人罪状。”隋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说:“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博颊。”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忌卿,有六女皆名察洽。”还细述了灶神上天奏罪,使天帝减人寿命的神权、并晓他的属神有“天帝娇孙、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兄长、硎上童子、突上紫宫君、太和君、玉池夫人”等。 唐、宋两代祭灶,还是和近代相似。范大成的《祭灶诗》说:“古代腊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来祭祀……”唐代在祭灶的时候,已有陈设镜子的做法,李廓的《镜听词》有“匣中取镜祀灶王,罗衣掩尽明月光”之句。 《燕京岁时记》说:“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民间祭灶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明代祭灶之法相似,不过日期稍后一天。据刘侗的《帝京景略》说:“十二月二十四日,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奉灶君,以槽草秣灶君马……祝曰:“‘好多说,不好少说。’”冯应京《月令广义》也有类似的记载:“……别具小糖饼奉灶君,具黑豆、寸草为秣马具……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 祭灶用糖、果、饼等素食,在送、迎灶神之日吃司命斋,是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先要到司命菩萨报告,再被鬼卒带去见阎王,最后才由地藏王菩萨发落,这就使得灶神成了斋神了。在晋代,祭灶神是用荤的:宗凛《荆楚岁时记》说:“腊日以豚酒祀灶神”。东汉时期,人们还杀狗祭灶神,并不是狗肉不能上灶的。古代用狗作祭牲时,称为“黄羊”。 揭阳人祭拜司命帝君,古以成俗,简称“司命公”。除了每月初一、十五外,结婚、生子、庆寿、四时八节,都有奉祀。腊月二十四日,天刚亮,妇女们便起床,把全部锅鼎,拿到屋外巷头清除锅灰烟渍。俗叫“铲鼎”,从这一天起,要等到正月初四神落天才能再“铲鼎”。意思是不要惊动司命公。然后就把煎饼(也有称煎粿)一盘米,一盘糖,一碗水,四只纸马放于鼎盖头祭拜。有的地方还有三牲、红桃粿、发粿之类。祭拜时,先点上三炷清香,然后跪下,口里念念有词,虔诚祈求司命公上天多说家门好话,多降福到家门,在新的一年里能养好大猪、禽畜,烧香烧纸后,就让司命公携带这些礼品上天。为了使司命公尽快安全到达,祭祀完毕后又烧两只纸马,让司命公夫妻乘上天马,直奔天宫,减少劳累。 司命公上天后,各家便清理室内卫生,将这一年贴的老爷符,香枝取下来,恭恭敬敬地送下河去。意思是如果玉帝不信司命公的话,再派人巡视时,看到人间百姓,村社、家家产户都打扫干净,又诚心向玉帝祈求赐福赐寿,不会再有谎言。从此玉帝更加信任司命公,把为百姓消灾咎,添福寿、增五谷、饲大猪诸事都交由司命公了。 正月初四一早,百姓仍按腊月二十四日做法,奉祀司命公。这次祭品,多数是糯米粉做的糍粑,加糖和花生、芝麻,有的是甜汤丸。再烧两只纸马,迎接神落天。此俗相沿至今。 来 源: 《揭阳民俗故事》 作 者: 蔡汉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