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始兴瑶族婚俗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始兴县的瑶族,现有人口3600多人,占全县总人口不到2%,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其民情风俗,颇为淳朴美沽,礼节也尚简明,颇有人情味。就其婚俗而言,虽然许多已汉化,但也还保留着不少瑶族本身的特色。 
    瑶民的婚俗,有男到女家的,也有女到男家的。男到女家,称为“招进”;女到男家,称为“卖断”。婚礼上,以“招进”最为隆重。 
    建国前,瑶族因为人口稀少,既要防止近亲结婚,以免种族退化,又要特别注重“香火延续”,所以其族规既有严酷的一面,也有宽松的一面。最为普遍的是“招进”。 
    “招进”妻先由媒人介绍,相识后,允许一定范围的“自由恋爱”,不讲彩礼,感情成熟了就可以订亲。但是,当一个“入赘”女婿,也很不容易,除了要取得女方好感之外,还要接受女方父母的严格考验。瑶家“考女婿”的方法很有特色。女方父母对这个未来女婿是满意或不满意,各有各的别出心裁的考验方法。比如,得知明天媒人会带男方及其父母来,女方家就先搞好庭院卫生,买回猪肉、鸡和豆腐等,女婿到来就叫他下厨,看他是否擅持家务,盐味是否适中。吃饭时候,女方父母还会提出一些有关夫妻关系、生产劳动和尊老爱幼等方面古怪而难以答复的问题,让男方作答,试探男方的应变能力、聪明才智和品行道德。而男方的父母在路上就要先行“演习”一番,估计可能提出哪些问题,一一教会儿子,而儿子就要熟记心中。如果能顺利过关,博得女方父母的满意,这桩婚事就可以定下来。否则,婚事就吹了。 
    婚事一经确定下来,还要请老前辈来拟订“合同”。合同内要写明:“某某自愿入赘,女家当待如亲子;婚后子女,一子两顶,两子均分;养老敬老,永无反悔”等言语。所谓“一子两顶,两子均分”,就是说,婚后若生育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要供奉父母两姓的香炉,以示“香火延续”,若生有两个儿子,就一个跟母姓,一个跟父姓,各立姓氏香炉。合同后面还有介绍人、当事人、在场人、老前辈和双方父母签名按指印。合同订好后,一式两份,中间骑缝写上“天长地久,永远和合”八个字,然后对折撕下,男女方父母各执一份,作为婚姻缔结证明。至于婚后住址,并不硬性规定住在女方家,而是根据哪一方的父母需要照顾,就住在哪一家去,很是通情达理。 
    娶亲那天,入赘的男子是由其父母亲自送来的。送亲的行列,还有媒人、新郎的弟妹、外祖父或舅父母,浩浩荡荡向着女家进 发。女家的孩子们最爱热闹,早就“侦察”到送亲的队伍到了什么地方,有人联络,有人报信,有人放鞭炮。为了及早准备好餐席、厨下忙得不亦乐乎。送亲的队伍半路要吃一餐,称为“半路餐”。到了女家门口又吃一餐,称为“拦门餐”。队伍进入家门,主人跑进跑出,这边奉烟,那边敬茶,招呼很周全。 
    瑶家的酒席比较简单,菜肴只有猪肉和豆腐,宰几只鸡,或一些佐酒野味,大锅一煮,就摆到桌上。但煮给亲家吃的,猪肉和鸡都要煮得很熟,以示有心敬奉长辈。 
    瑶家的厅房比较窄小,只能因陋就简。主人在半个月前就开始做准备。砍下木条,在露天的草坪上打下桩柱,上面放好板块,扎藤固定,一个十多丈长的联抬就权当餐桌。瑶族同胞男女都能喝酒,所以,婚礼中有“宁可少菜,不可缺酒”之说。海量的人,端起满碗酒,一口气就喝下肚里,引起阵阵掌声和喝彩声。热情好客的主人,频频向客人敬酒,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落,热闹非常。席间,新郎、新娘还要向客人敬“认亲酒”(类似汉族的拜堂),把喜庆气氛推向另一个高潮。在女方父母的率领和指点下,新郎、新娘逐一向客人敬酒。此时,年老的长辈,满脸堆笑,手捋胡须,一气饮完所敬之酒,随即丢下叮当作响的大红包(过去使用白银),还要说一句:“长命富贵,百子千孙”的好话,众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整个认亲过程,都是掌声阵阵,笑声阵阵,高潮迭起,一改瑶寨平日宁静的气氛。 
    宴席散后,人们余兴不减,重沽新酒,猜拳行令,一直闹到通宵。有人酒醉伏案,有人醉话没完没了,有人放声高歌,有入呕吐狼藉,醒来后还说:“昨夜真高兴!” 
    建国前,瑶族由于分散居住在边远山头,内部有什么矛盾,只有请“头人”来处理,所以有“讼不经官”之说。因此,夫妻婚后如有感情不和,经调解无效的,只要双方当着头人的面,把合同撕毁,婚姻关系即告解除。男方可以另娶,女方亦可再嫁,还可以媳转为养女,再招人“入赘”。 
    瑶族中最忌私奔,尤其是近亲私奔,会受到头人重处,甚至处死。此外,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婚姻现象,如指腹为婚、一夫多妻等,但建国后这种现象已极少出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