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揭秘上海婚礼习俗 中西合璧浪漫无比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婚礼习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反应,上海是一个极具现代感的城市,在我们想象之中,上海应该是现代婚礼。可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上海的婚礼习俗究竟有哪些呢?现在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大上海的婚礼习俗吧。
    上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融合了很多西方文化,使得上海极具现代感。上海婚礼习俗既包含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元素,又极具浪漫时尚色彩,中西合璧,别有风味。
    
    上海婚礼习俗之相亲
    古代婚姻,大多数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海开埠以后,就已经对此俗加以摒弃和改良,大多是由男女双方,经人介绍,在约定地点,互看人选也就是“相亲”。也有男女双方自己结识之后,约定地点,请双方家长来看一下,也称之为“相亲”。双方相看满意后,还要请德高望重者来作媒人正式说合,由于此媒人实际并不担任介绍作用,故被称作“现成媒人”,其实这也是受到了古代“婚嫁必得有三媒六证”旧俗的影响。女家表示同意后,男家便要行“小礼”,俗称“裁红”,其中便要送上未来姑爷的生辰八字等。再隔一段日子,男方又要行“盘礼”,并宴请亲友,告诉亲邻婚事已定。
    在上海川沙一带,酒席只款待媒人、亲戚,邻里间则分赠以团子。盘礼的“盘”至少需4条,多或6条、8条乃至12条。盘中最要紧的是送给未来新娘的首饰,首饰之外,盘礼还要送花草,即吉祥草、万年青、茶叶等,前两样是祝福男女结合吉祥长青,后一样茶叶取其“不移志”之意。礼盘被送至女家后,女家除将盘礼中的首饰,花草全行接受之外,其他的盘礼,每样都只收受一半,余下的一半再与添加的衣料、鞋帽,以及金表、眼镜等,一并作“回盘”之物,再行送还给男家。在正式迎娶新娘的前1~2日,由女家行“大盘礼”,上海又俗称“拿衣裳”、“担嫁妆”。
    
    上海婚礼习俗之彩礼
    经过小编多方了解发现,现代上海市区已经不重视彩礼这一块了,毕竟现在大家多数是独身子女,而上海又融合了许多西方文化,上海市区现在一般不准备礼金,彩礼看各人的家庭情况来定,有的两家父母商量后干脆不要彩礼,让小两口自己过日子,有的商量后两家一起付房子首付,有的是男方买房,女方准备家用电器等。上海人现在一般是两家好好商量谈妥以后准备酒席婚礼或者是西式婚礼,草坪婚礼等,他们对于彩礼这块已经算是随心所欲啦。
    
    上海婚礼习俗之迎亲
    上海市区迎亲的婚礼习俗和其它地方没有太大不同,都是男方和伴郎们一起去女方迎亲,当然,迎亲不可避免的环节就是新郎进门接到新娘啦,这时候新郎就要发挥自己的机智咯!在古代,新郎在出门前,还得在娘家吃一碗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
    
    上海婚礼习俗之担嫁
    在浦东乡下 (特别是奉贤一带)时兴男方到女方家担嫁妆。隔夜,女家把所有嫁妆放在客堂内,招徕四邻参观,以显示自己的富有。这里亮妆尚未尽兴,那里从男家出发来迎妆的一群拿着贴有“囍”字扁担、罗筐的青年人(人数须成双),已赶到了女家门口,并放响了迎妆鞭炮。按照习俗,男家迎妆者此时一切行动都须听女方父兄的指挥,如迎妆工具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习俗是此时女家要表示“生气”而不发妆,男家迎妆者则敲锣放鞭炮不停地“催妆”。这样便引来更多的观看者,使男女家都感到满足。约1~2个时辰后,新娘哥哥征得妹妹同意后开始发妆:先马桶,再铺盖、衣裳箱子……,这时迎妆者站在门外,至多也只能踏进一只脚在门槛里接妆,以免“抢妆”之嫌。至于发妆先发马桶,因为这在上海习俗中马桶又叫“子孙桶”,旧时妇女生产都是在家进行,孩子便接生在马桶中,故马桶是预祝新婚后子孙绵绵的重要物件。嫁妆接到后,男家小伙们一路挑回去不能中途停歇,有的从女家出来时还须朝东或朝南方向跑,称之“兜青龙”,习俗以为如此大吉大利。
    
    上海婚礼习俗之婚宴
    现代上海市区婚礼基本都是西式婚礼或者草坪婚礼,婚宴一般也就是酒店婚宴或露天婚宴,这是受西方婚礼的影响,这种婚宴就显得既浪漫又华丽啦!至于草坪婚宴的具体习俗和注意事项,小编以后会详细道来的哦。
    现在,大家对上海婚礼习俗有没有更深的了解了呢?其实,在小编看来,上海市区现在已经没有太多婚礼习俗了,要嫁去上海的女孩子不用担心太多哦,至于其他的一切入乡随俗就好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