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车服志》载:“初妇人施羃離以蔽身,自永徽中始用帷帽,施裙及颈。武后时帷帽益盛,中宗后乃无复羃離矣……至露髻驰骋而帷帽亦废。”《旧唐书》载:“载:“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羃離,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以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以浅露,寻下敕禁断,初虽暂息,旋又仍旧。咸亨二年又下敕曰……至于衢路之间,岂可全无障蔽,比来多着帷帽,遂弃羃離。” 又“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装露面,无复障蔽……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从上述二书中可以看出自初唐618年至开元间(713-741年),其一百二十年左右妇人之首服的变化。 关于羃離和帷帽的特点,归纳如下: 1、羃離的蔽障面积长而多,帷帽的遮蔽面积短而小。 2、帷帽的遮蔽部分到颈间,羃離虽未言其制,但当比帷帽长。 3、两者之间的共同点,都是为妇人遮掩而设,而妇女出行时所要遮蔽者为脸面,所以说不欲途路间窥之者即在这里。我国古代,妇女出门,必拥蔽其面,前代有面衣,后代有盖头头、方巾,或用眼纱,其意也在这里。《石燕语》中所谓“但不似羃離掩面耳。”羃離帷帽的作用,即在于掩面,确可无疑,又其材料比用半透明的纱绢一类制之,使外人不可窥见,而己则可略窥见他物。 4、羃離之制,来自北方民族《魏书·氏族传》、《周书-吐谷浑传》及《通典》载有:附国,即汉之西夷,其俗“或戴羃四離”和“多以羃四離为冠”可知。因为北方多风沙,欲盖蔽不受侵袭所需,所以男女通用之。《昨非庵日纂》云:“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生归来下马,二鼻孔黑如烟囱。”又《识余》云:鞑靼……加皂为面帘,仍以帕子羃口障沙尘。此虽为后人所记北方多风沙而戴的情形,然此制恰与汉族的出门掩蔽其面和障风沙的作用相若,故皆采而用之。以此佐证幂四離、帷帽、面衣的所以产生。 5、羃四離可合可开,欲窥人和视物时,可用手搴开之。宋-梅尧臣诗云:“素手搴羃四離,”即可用手张开·又《金陵琐事》载:“广东潮州妇人出行,则以皂布仗余蒙头,自首以下,双垂至膝,时或两手翕张其布以视人,状如可怖,名曰:‘文公帕,’昌黎遗制也”。此当为昌黎在贬潮州时所制,其意亦如汉族妇女出门掩蔽其面。作用亦如羃四離,形式亦类羃四離,所以唐时羃四離之制,有全身障蔽之语亦如此。6、近观朝鲜故事片《春香传》中春香所戴的亦类唐时之羃離,至少说其制相似,也用手张开面视人.其长短等式与汉人或有所不同。古人有言:“礼失而求之野,”野即指边陲的各民族,斯言不谬,且羃離之制,本来自北族也,但其作用则同。帷帽之制,新旧、唐书称创干隋代,其式亦说之较详,即所谓“拖裙到颈,渐抛洼露”,则此之羃離已浅露了些。 《说文解字段注》:“帷帽,如今席帽,周围垂网也。”帷帽之制,唐代壁画及陶俑中可见其式样。 帷帽至开元时又废止了。此后的妇女首服,或戴胡帽,至而露髻而不戴什么,这是中唐后妇女首服的演变。貂帽《明皇杂录》载:“天宝初时,士麻好为胡服貂帽,妇人则步摇钗,窄小襟袖,识者窃叹。”即下面所说的胡帽。唐代妇女有效学其他民族的衣着。《车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 奚,匈奴之别种,亦东胡种;契丹本东胡种(即后来的辽)。北族人民都着靴,所谓胡服,主要的形式,着靴也是一例。它如窄袖紧身,翻领(古称折领),头戴胡帽等。唐书·五行志》云:“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元稹《法曲》有:“自从胡骑起烟生,毛毳腥膻满城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都是说明开元、天宝以来的胡服、胡妆,胡骑胡乐盛行于当时的情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