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在服饰方面,至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点,特别是妇女对本民族色彩庄重做工精美的服饰更为喜爱。苗族喜欢蓝黑色的棉布料,他们除了纺织加工少量的服饰外,大部分服装布料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白棉布,经自己印染缝制而成。 染布、蜡染与刺绣 用蓝靛染布是一项古老的工艺,是海南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妇女多懂得用蓝靛染布技术。 蓝靛是种植于山栏地内的一种植物,是苗族用来染布的主要原料,分藤种和籽种两种。蓝靛用来提取染布用的蓝胶。先将割来的蓝靛草连茎带叶浸于缸中,经一昼夜靛质即分解,溶于水中呈绿色,随即将蓝靛草拿出以免脱叶。然后以适量的石灰加入水中,用瓢或棍棒将水搅打至起泡沫时止,将石灰与水调匀,加强其分解靛质能力。约过四五天后,靛质经石灰分解下沉,呈深蓝色胶状,即可将清水隔出,即成蓝胶。 染布时要把蓝胶和配料按一定的比例配好。蓝靛染成的布料制成衣服,不仅色彩素雅,而且不管穿多久都不会褪色。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是独特的民间工艺。蜡染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印花方法。蜡染先用蜡绘花于布上,而后染布。染成后除去蜡则可见到花纹图案。苗族姑娘从小就在长辈指导下学习“点蜡花”,待到长大成人时也就成了熟练的蜡染陈能手。蜡染一般在每年八月和十二月农闲季节进行。 苗族蜡染一般用于制作衣、裙、头帕、围腰、被面、床单等,其图案取材多来自对大自然与社会环境美的追求,花、鸟、虫、鱼、河流、山川、田园等都是苗族蜡染中最常见的花纹图案。 苗族的绣花技术主要是用各种颜色的纱线在自己的头巾、腰带和衣襟上绣上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别具风格。 刺绣的花纹图案以鸡、树、蝶、马等为主,以几何图案 “卍”字、“十”字等为辅,在颜色的选择和搭配方面,以蓝底白花的鲜明对比为其主要特色,此外,还喜用枣红、金黄、绿、紫等色,协调淡雅。 服饰 苗族在服饰方面保留着自己浓厚的民族特点,以蓝黑色的棉布料为主。海南地处亚热带,长夏无冬,因而苗族的服装没有季节之分。 过去男子服装上衣有两种:一种是本民族的对胸开襟短衣,质地为棉布。另一种是大襟短衣,襟向右开,有圆球铜或布钮扣3枚,无领。以上两种男子上衣,工艺简单,制作粗糙,但结实耐穿,很适合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男裤多为管筒长裤,已与汉族农民的裤子相同,只不过色彩多为黑、蓝两色。 女子服装十分讲究和精美。其上衣多为蓝黑棉布,衣服较大而长,尺寸因人而异。一般中年妇女的上衣,为对胸开襟或略偏右的长襟,无领,肩脖内有一层蓝布垫衣,领口用五色彩线绣上简单的花纹,用粉红彩线锁口,最外层还有一小白布边,胸襟、袖口、衣祺用红线绕边。在腹部缝有一条红带,作为上衣的系带。两侧开有尺许长的祺夹,通常让祺夹敞开,露出裙子。前身右幅比左幅短。妇女下裳是一条长过膝的短裙,质地为印染后的蓝黑色棉布,它实际上是用一块布经两层叠缝而成的裙子,裙的两头上部有小绳,用以穿时绑扎。裙子的下部边上有一层腊染纹饰,纹饰为8个大三角形,从左至右,依次宽2厘米,图案为线纹、划纹、折线纹等。三角形内上部图案为小树,下部为几何纹。这种图案花纹主要是采用腊染方法制作而成。短裙的开襟处于身前,且短小,为的是便于在山地上下行走,是靠宽长的上衣将其开襟处遮掩。 现在苗族男子的服装已经很少看到陈过去传统服装的样式,基本上与汉族男子的服饰相同。妇女的穿着至今变化不大,一般是妇女在市场上购买各种布料,自己裁缝加工制作衣服。 装饰 发饰在苗族装饰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已婚妇女束发于头顶,但改信基督教的地方,这种发式就逐渐改变,成为束发于脑后的圆髻状,外包头巾,平时很少看到。妇女发式变化不大,除了少部分青年女子留披肩发或在脑后留一条长辫子外,大部分的成年的妇女仍保留着她们传统的发饰。 妇女头饰很特别,平时戴两种头巾帽:一种是盛装时戴的黑布尖顶帽,戴这种帽先是在帽底下垫一小块绣有花纹的约30厘米的方形垫头,垫头一角垂于额前,然后披盖上绣有花边的尖顶头巾,在头上形成尖顶状(稍偏后),帽子后垂下一条红带长及腿部,头巾连头部也遮盖直垂至肩间。另一种头巾叫小花帽,这种花帽与第一种帽子大小相当,中间绣有花纹,戴帽时把头巾反包在头上,平顶。 苗族青年女子很少有戴装饰品的习惯,只有在盛装时才戴,但是结婚后的妇女则戴装饰品。装饰品一般为银质品或铜质品。 苗族手饰和脚饰很少,没有陈戴颈圈的习惯。过去苗族妇女戴手圈、手镯、脚圈和戒指。现在妇女很少戴,只有老年妇女才戴有质地为银、里外皆饰以几何图案的手镯和在走路时发出悦耳铃铛声的银脚圈,一般妇女唯有盛装、婚嫁时才全部戴上。 还有一种能起服饰作用又起装饰作用的绑腿布。绑腿布质地为棉布,一般长200厘米,宽8厘米。另有两条100厘米左右长的红色彩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