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服饰纹样即中国传统服饰中常应用的十二个纹样,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十二章”服饰纹样来源于古代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密切接触和膜拜的事物.因为阶级、国家的产生,被法令所规定,固定应用在皇帝的礼服上而成为王权的象征。在现代社会服饰平民化的时代里,“十二章”服饰纹样仍旧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被或多或少、形式多变地广泛应用在各类设计里,深受人们喜爱。 一、“十二章”服饰纹样的起源 最初.人类在原始社会生存斗争的漫长岁月里,观察到日、月、星辰预示气象的变化,山能提供给原始人生活资料,斧既是劳动生产的工具。在古代更一直是权力的象征,特别是军权的象征物。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粉米是农业耕作的果实,虎、虫(长臂猴)、华虫(雉鸡)是原始人狩猎活动接触的对象,龙是中国许多原始氏族崇拜的图腾对象,黻纹是原始人对于宇宙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的抽象表达。也正因为这些事物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所以在中国原始彩陶文化中。日纹、星纹、日月山组合纹、火纹、粮食纹、鸟纹、蟠龙纹、弓型纹、斧纹、水藻纹等就早已出现。 “十二章”服饰纹样最早只是零散地存在于夏代之前的彩陶纹样中。真正系统地应用在服饰上成为独特的王权标志是后来伴随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的建立。也就是说,“十二章”服饰纹样最早只是作为古人氏族崇拜的图腾单个而零散的存在。直到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的建立。才被统一应用在皇帝的冕服上,成为各个有着不同崇拜图腾的氏族共同膜拜的对象。那么.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 稍早一点的史籍大多认为是黄帝尧舜时的产物。如《易经·系辞》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尊卑等级、衣冠服饰各有分别,古代帝王只要拱手而立,天下就能太平。这种说法被历代统治者用了几千年。《家语》、《说文》也称,自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了区别贵贱的黼黻及标志等级差别的冕冠。所以说,自中国第一个皇帝——黄帝开始就建立了冠服制,并且把“十二章”纹样应用在服饰上。这种说法符合逻辑和历史资料的体现。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冠服制度的初步建立。大约在夏商以后,到了周代已逐渐完善。后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做出冕服制是承继黄帝的假说。 因为私有制的产生,贫富分化,阶级的产生,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占有和支配着生产资料,同时也控制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所以这些传统题材都被统治阶级用来为自己服务.因为最初的统治阶级把“十二章”应用在作为统治阶级核心的皇帝服装上,这给百姓的意义是皇帝生来就是这样的形象,他的服装上有着人民崇拜的图腾和吉利的庇护意义或迷信色彩。也自然作为统治权威的象征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定势的标志,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人们的思想,影响和控制着古代人们的意识形态。所以在这之后的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管谁当权,谁对服饰怎样的改革。对“十二章”服饰纹样都只是数量上、摆放形式上做一些不大的变化,而对其实质内容,都是尽量保留和利用。 “十二章”纹样涵盖了天文、地理、生物、神灵等几乎万物规律寓意于内.在思想意识上具有巩固统治阶级皇权的功能,一直为历代封建皇帝所传承,对整个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影响。“十二章”纹样全部或局部的应用,从皇帝冕服到百姓服装。直到现代的时装都屡见不鲜。 二、“十二章”服饰纹样的历史 在史学上.后人把帝舜之后的禹看成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在奴隶社会,服饰纹样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纹样内容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的欣赏意义。其中最重要的纹样为国王衮服上面的“十二章”。统治阶级利用“十二章”和服饰的结合。为阶级内部的等级配上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巩固了阶级统治,稳定了阶级内部的等级次序。 奴隶社会把皇帝称作“天子”,万民皆由上天所养。而皇帝是“上天之子”,人类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帅。而章服制度,也以皇帝的冕服为中心。用料、色彩、纹样都有严格的制度,冒犯的都严加惩罚。中国历代把章服定为制度,以法令的形式加以推行。也形成了古代服饰的特有结构,明确的阶级性、政治性和象征性。夏商两代已有冕服,如《论语》有“子日: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冕”。《商书·太甲》有“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毫”。 《周礼·春宫》里记载,周代的皇帝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格式的冕服,总称六冕。所谓冕服.就是由冕冠和礼服配成的服装。而礼服上则分别根据典礼的隆重,饰以十二章内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如最隆重的大裘冕是皇帝祭祀上天的礼服,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衮冕(王之吉服)上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而作为天子至士皆可穿的法服“玄端”则不会饰以“十二章”纹样。尽管“玄端”的款式造型和冕服一样,但因为“十二章”的装饰,有无纹样,拉开了皇帝和平民的区别,造成了明确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截然不同的外观形象。也由此,“十二章”服饰纹样成为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核心和基石。 西周的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有长足的进步。随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西周的等级制度也逐步确立.同时与这种等级制度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从这个时期的铜器铭文及《诗经》、《周社》等记载来看,周朝不仅有服饰制度,而且有专门设“司职”一职,掌管服制的实施,安排帝王的穿着。 冕服制度的记载,虽然始见于周代,但形象资料的反映,却大多出现在汉代。如山东嘉祥武梁祠出土的汉画像石刻,绘古代先王黄帝、尧舜等形象通戴前后垂旒的冕冠,而“十二章”纹样,则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石中可以找到。 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生活糜烂。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按周制将冕服十二章纹饰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它们放回到冕服上,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帝王冕服的既定款式。 唐朝。冠服制度同样是封建社会权利等级的象征。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颁布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就包括服装的律令。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而在当时普通的平民和宫女中则很少见“十二章”纹样.或只是简单的装饰。这和中国传统服饰实际是贵族服饰,而平民的服饰在工艺上投入很少有关。 在辽、宋、夏、金、元时代,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促使中华服饰文化胡汉合流,以“十二章”装饰纹样为基础的传统题材纹样往往因为具有政治的内涵,能为巩固封建统治而服务。所以乐于被入侵的统治者所吸收。北宋的桃花、鸟、蝶纹样,唐朝的宝相花、双鹿、牡丹等纹样都能在这个时代的服装上看到,和入侵者民族服装的特点互相结合和影响。 明朝在服饰制度领域提倡恢复大汉文化传统,把唐宋官服制度加以承袭.确定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风貌,并且材料、制作工艺更高,更精美。同时对服饰的禁令越来越多,上至皇帝皇后,中至文武百官,下至庶人、乐妓、农夫、商贾,都有系统的规定。如1958年北京定陵万历皇帝陵内出土的一件衮服,主要纹饰就是十二章,其中团龙12,用孔雀羽线缂制,前身、后身各3,两肩各一,下摆两侧各二。日月、星辰、山纹分布在两肩、盘领、背部下方和肩部,四只华虫在肩部下侧,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织成两行。相对排于大襟上。 清朝,满族想以自己的服饰来同化汉人,所以在康熙、雍正、顺治帝存世的朝服、吉服和画像中,都没有发现“十二章”。但在乾隆的朝服、吉服和画像中则都可见汉族皇帝衮服所必有的“十二章”纹样,而且所摆的位置也是固定的。之后也都依照乾隆的成规。所以,汉族传统的“十二章”和补服服饰,一概转用到清朝服制中去了。 从黄帝到清朝结束,历经几千年,世事变迁,或兴盛或衰落。但“十二章”纹样却贯穿整个历史,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这也正是中国几千年阶级统治、皇权思想的历史。如果以现代的服装流行学来看,简直是不可想象。所以说,“十二章”服饰纹样不仅仅是服饰文化的历史,而且是法制、皇权、社会、政治的历史。而这些实际上也是影响现代设计的重要因素。 三、“十二章”服饰纹样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服饰中。作为古代服饰核心的皇帝冕服更是完全异化于现代的时装文化。如清朝慈禧服饰上的一个绣花就要熟练的技工花几年时间.而皇冠上的一颗珍珠则动辄几十万两银子。这种穷奢至侈的服饰是远离社会生活的。也正因为如此,流传于世的皇宫服饰品,其技艺之高超,艺术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奇葩。 “十二章”纹样在服饰上的应用开创了服饰标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先河,这也是伴随阶级、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服装从此不仅仅是遮羞蔽体、御寒保暖的物质品,而且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含义、标识意义、身份象征的更多文化内涵。成为社会文化、历史的重要反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