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河是一座文明古镇,它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别的不说,就拿这里的民间文艺——乡会及其演出习俗来讲,即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解放前,这个方圆不足十里的小镇,群众就按自然地段成立起庙东、三关(庙)、火神(庙)、街北、街西等五个乡会。 乡会,是个群众性、自发性、松散型的群众自娱自乐组织。每年时至腊月,镇上各地段的一些爱好文艺的骨干聚在一起,商讨筹办乡会事宜,并推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作会头,由他出面组成一个领导集体。然后借用一处宽敞闲置房屋作为会屋,以当议事、接待的活动场所。设置桌椅,铺放上桌围椅披,供奉起“祖师爷”的牌位或»像。会头率其成员焚香跪拜,祈求神助,诸多顺遂,齐力同心,乡会必成。礼毕,按成员所长分工合作,动员各户,各尽其力,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人出人。人员、钱物筹措起来后,即开始编排节目,添置、整理服装道具,教那些作为仪仗队队员的青壮年怎样举旗行进。一个民间极正常的乡会,为何还有仪仗队呢?皂河乡会的设施很不寻常。像他们使用的各种旗帜和道具,大都是按照京剧的道具设制的。如大旗、方旗、风旗、飞虎旗、月华旗等旗帜,及金瓜銊斧、提炉掌扇、宫灯、园伞等。这些道具都是购置和仿制的。不但精良美观,而且数量大、用量多,排列起来号称“半朝銮驾”。 其次,皂河乡会是讲名位的。一般的乡会称作“三山盛会”,他们的龙门旗旗竿顶上安装的是铁制的双戟。而庙东乡会有别,他们朝拜过周边地区的名山古刹(去那演出),受到僧侣隆重的礼遇(一般不接待)。在地方上享有很高的荣誉,故该会称作“四山盛会”,龙门旗的旗竿上装的是单戟。故此,皂河乡会就有了象模象样的仪仗队,在行进中以展示出他们乡会的名位、素质和声威。所以,对仪仗队员要严加训练。 由于参与乡会活动的人众多,因而腊月里每到晚上,五个乡会在各个地点排练起来,整个古镇锣鼓喧天,丝竹悠扬,欢歌笑语连成一片。好一派庆丰年,新春的欢乐景象。 春节过后,乡会及乡会组织即告解散。 皂河乡会的演出及演出习俗,也颇有一番讲究。等他们演出的花船、花车、花挑、狮子等节目排好后,时至大年三十,这天各乡会的主要活动是“悬架”。所谓“悬架”即是请出“祖师爷”的牌位或»像,点燃香烛,奏响锣鼓、鸣放鞭炮,众人礼拜,演员将所排的节目表演一遍,这意在向“祖师爷”汇报演出。 正月初一正式出演。演员化好妆,穿戴服饰,拿上道具,仪仗队按顺序列好队。站在最前面的是高擎各样旗帜的旗手,其后,是手拿金瓜銊斧、提炉掌扇等道具的队员。随后是鼓乐队及所表演的节目,紧接着的是前龙门旗,龙门旗后,是园顶大红伞,金黄伞和红、黄、绿三色相间的三园伞。每把伞两侧,均配衬着两面相同的颜色旗帜。再后,是后龙门旗,最后的一面是尾旗。近百人的队伍排好后,会头一声令下,队伍出发。遂鼓乐齐鸣,演员载歌载舞,沿着街市大道,浩浩荡荡地去各个庙宇演出。他们称此举为“游庙上香”,祈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 正月初二,本镇各乡会,进行相互拜年演出。 正月初三,远行。即到周边地区的集市、村庄进行访问拜年演出,建立感情,加深友谊,消除隔阂,增进团结。这种演出是很讲礼仪的。首先率领的乡会来某地演出,队伍到达后,不可贸然进去,暂停村外。派“跑小前”的人(专管外交的人)去对方会屋,递上“压贴”,拜过“祖师爷”后,向对方会头及其乡会表达敬意和祝愿。并邀请对方乡会回访演出,若谦恭婉辞,则再次诚恳邀请,直至应允为止。双方谈妥,对方会头便带领乐队,敲着锣鼓,点放鞭炮,来到村头,接乡会进村演出。再如,若两个乡会同时抵达一地演出,为避免发生冲突,该处会头则按“压贴”先后进行安排。 皂河乡会还有一个礼俗,那就是一天远行演出归来,如镇上的两个乡会,怜巧在进镇的同一条道上相遇,尽管此时人因马乏,但Ë也不愿失去礼貌,抢道争先进镇。于是双方各自站立道旁,乐队擂起锣鼓,演员Ô地舞起花车旱船,互表慰问谦让。此时,两个乡会的领队去到一起齐商,先由一家先行一段路停下,敲着锣鼓站于道旁,后一家再前进一段,再停下,就这样走走停停,反反复复地礼让,有时到天色很晚才能回到镇上。皂河乡会称这为“扒会”。 正月初九,皂河逢庙会,这天也是皂河乡会“落驾”之日。“落驾”即是初九这天,皂河五个乡会,在为龙王庙助兴演出后,时过傍晚,会头率领全班人马,来到龙王庙前,鸣礼炮三响(土枪)后,进庙朝山上香。出庙时再鸣礼炮三响,回到会屋,辞拜过“祖师爷”,收拾起服装道具,封箱存放。会头当众“念督水”(公布收支账目)后,这年的乡会即宣告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