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队黑色的古代武士,黑衣、黑裤、黑靴、黑馒头,身背羊皮长鼓,手执枣木鼓锤,在一阵由轻而重,由缓而急,初似铮纵流泉,渐如惊雷奔电的隆隆鼓声中击鼓起舞。那沉着而稳健的步伐,那冷峻而刚毅的神槽,那力贯千钧、震人心魄的鼓击,还有那忽如雁翎般展开、忽而如长蛇般疾冲、忽而旋走太极,忽而列成方阵的进退变化,将人带进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如闻刀枪撞击,铁骑奔突,‘如见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这就是号称西部鼓魂的武威“攻鼓子”。 攻鼓子是流传在武威北乡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相传,苗庄王年间,一支军队因战斗节节失利,而被围困于城寨之中,他们急中生智,将兵器藏入鼓腹中,乔装打扮成社火队出城表演,攻其不备而出奇制胜,“攻鼓子”因此而得名。但据有关专家考证,“攻鼓子”已有近20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生活在河西地区的月氏或乌逊等某个少数民族的一种鼓乐舞。武威市四坝乡农民不断挖掘整理这一民间艺术之花,革古鼎新,代代相传。1955年,武威攻鼓子队到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舞蹈调演,获优秀节目奖。近几年来,又先后应邀参加了丝绸之路节和全国第四届艺术节“表演,因风格独特、气势恢宏"获节会褒奖。 攻鼓子与一般“腰鼓”、“扇鼓”、“太平鼓”的风格迥然不同,但又融合了腰鼓的灵秀和太平鼓的浑厚,更显洒脱和豪迈。从它的化妆到表演,都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美感,具有强烈的西部特色。 攻鼓子表演者装束一般为黑衣白扣,俨然是古代的武士。传统的攻鼓舞一般由20人组成,头戴黑幞帽,左右两侧插上野雉翎,美其名曰为“招子”,帽两边缀以白色纸花,身着黑色太保衣,下穿灯笼裤,脸上涂脂擦粉,眉毛画得粗黑且上翘,完全一副“夜行侠”的装束。滚鼓子的表演特点是:打起鼓来要手到、眼到、神到,仪态潇洒,干净利落。稳健大方。它的基本打法可以用四句口诀来概括,即:双手胸前划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其“雄鹰展翅”、“战马凌飞”、“鹞子翻身”、“凤凰三点头”等雄健优美的动作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猛虎出山阵”、“双将对斗阵”、“四门兜底阵”、“四方阵”、“四龙阵”等变化万千,气势恢宏。每年正月闹社火时,乡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走乡串户进行表演,有时还要举行鼓子表演,叫作“会鼓子”。“会鼓子”场面十分宏大壮观,每队鼓子都有一个领队指挥,几十队、甚至上百队鼓子汇在一起,由数十面大鼓配合掌握节奏,外加锣镲烘托气氛。几百人同敲一个鼓点,同走一种步伐,游走变化,配合默契,进退开合,谐调统一;造成一种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给人以极大约鼓舞与鞭策,令人奋发,催人奋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