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其它 >

故宫专家郑珉中先生说学习古琴的经历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草堂琴社的博客 佚名 参加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
    很早就知道故宫有一位能人——郑珉中先生,他不仅会弹古琴,而且还会鉴定古琴和修复古琴。
    后来,在院里的几次大型活动中,有幸站在远处聆听过先生抚琴。虽然不懂,但是觉得很好听。
    郑先生是个很和蔼的老人,同时也很谦逊。可以说,在我所见过的专家中,是最为谦逊的一个。他总是强调,自己刚来故宫的时候,不过是一个小办事员。没有什么学问,琴也弹的不行。他还起了个南郭琴叟的称号,说自己不过是在琴界里充数的一个老头儿罢了。
    我极力的约请这次采访,先生若不来说,还有谁能当得起“故宫专家说古琴”这个题目呢?先生虽然低调,但是终于拗不过我的执着,答应了。不过要我先把采访提纲留下,说他要准备准备。
    几天后,他如约接受了我的采访。除了依旧的和蔼和谦逊以外,我忽然发现先生竟还是如此的认真!整个过程中我几乎没有发问,只是静静地聆听。我提纲上问到的问题他都一一为我解答着。原来这几天来,他真的看过了我的提纲,并且真的认真准备了。
    这让我很感动。在整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尽力保留了先生所说的内容,和他所使用的语言。不忍做修改和删节。因为我从始至终都被感动着,也希望这份感动能传达给每一个读这篇文章的人
    我的学琴经历
    学琴基本上是两个系统,一个是学琴,就是跟着老师学,从头学起。另一种是学曲子,就是本来会弹,专门学某一个曲子,一般是大曲。
    现在学院里面的学琴很快,先教音乐知识、讲原理、认谱子、学节奏,掌握了这些技术问题,然后照着谱子自己就能练,马上就能上手。
    我过去学琴的时候,没有学院,就是跟着老师学,速度很慢。那真是难学易忘。我学的时候是不用谱子的,就是师生两个人对着,两个琴也对着。老师告诉你几弦几徽,弹出一声“噔”,然后你也跟着弹一声“噔”。学一句,弹一句。教完一句,回去自己就练,下次弹给老师听。对了就上第二句,不对还是重复学这一句。一次学不了多少。
    那时候,我家里有琴,我大哥喜欢唱戏,他搞那个,我就搞这个。我一共跟过三个老师,第一个老师是我父亲朋友的一个亲戚(王杏东),算起来是山东的诸城派的。爱琴的人都喜欢好琴,那时候我家有一张琴,他听说我家有琴,就想来看看,一看是个明朝琴。但是当时我想,他既然懂琴就必然会弹琴,于是提出跟他学。说起来,人家只不过是从山东来走亲戚的,没想到老先生人真是不错,他居然肯教。当时我家住东城,他住西城,距离很远。家里本来是也请不起先生的,他同意教我,就从西城到东城我家来教,我真是幸运。
    我刚开始学的时候,首先解决的是调音、定弦的问题。七个弦怎么个定法,七个弦一个调怎么和。
    老师教的时候一上来先教拴弦,定弦,这是基础。安弦就是把弦都拆下来,从搓轸绒开始。弹琴不会拴弦就麻烦了。即便是钢弦弹一段时间也得重新上才行,因为会从足那个地方整个往回退。轸绒用久了也会断,所以一定要换。如果不会安弦,离开老师都没法弹了。老师分几次教我,怎么定弦,然后教和弦,我就能定弦、调弦了。我现在力量不够了,拴丝线还可以,钢弦太硬,现在可不行了,控制不住了,很费劲很吃力了。
    这个老师在这儿教我,回家还给我作“琴音律吕分度表”。就是这七条弦,十三个徽位,哪个地方是什么音。
    后来,老师教了我一曲《耕莘钓渭》的两小段。我就成天在家“钓钓渭”。当时父亲从小摊儿上给买来琴谱,那些普通的版本当时都很便宜。王先生走了以后,我就没辙了。琴谱还是看不懂,尤其是左手的指法。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个小报纸登着说:有一位文化教员李先生(李浴星),教琴招学生。当时我住干面胡同,他教琴的地方就在大同中学。我一看,离家也近,就跑去打听了一下,学费也不高,一个月才几块钱,这个老师是九嶷派的杨时百宗师的关门弟子。
    其实我当时也不管他是什么派的,反正又能学琴了。因为是交学费的,曲子学的很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