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陕西扎染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扎染,又名绞缬染,古称绞缬、撮晕缬。元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中谓:“缬,摄采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扎结处皆原色,余则入色矣。其色斑斓谓之缬”。因先在原料织物上捆扎成纹,再行染色,故称。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染织工艺品,素有“东方明珠”之称。据史料记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两代始有扎染。出土文物中,自东晋以迄唐代,均有绞缬品实物出现;文献中,如《二仪实录》称“秦汉间有夹缬法……陈、梁间贵贱服之”。东晋南北朝时,该染织物广泛用于妇女衣着。唐代,古都长安就已十分流行。皇室贵族、嫔妃女眷争相选用,风糜一时。扎染的技术因此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鹿胎缬、青碧缬、蜀缬诸花纹。曾有蝴蝶、梅花、水仙、鱼子多种纹样。并随“丝绸之路”远销西亚地区。到了宋代,又有新的发展,较为复杂的“玛瑙”、“鹿胎”等纹样相继出现,逐渐流传民间。五代以迄元明均曾风流一时。染缬方法更有所发展,达到9种之多。后来历代相传,经久不衰。清末民初,为外国机制印花所挤代,渐濒绝灭。新中国成立后,又恢复生产。
    陕西扎染,历史悠久,流行甚广,秦汉时期早已有之。产于西安市和渭南地区,尤以陕南一带久负盛名。当地村镇多设有染坊就地生产。扎染方法,一般是把丝绸或棉布经过折叠、缝合、抽拉、捆扎等手法处理,然后用靛蓝浸染,颜料皆为植物性材料。浸染后晾干,拆去缝、捆、扎线,脱去浮色。由于扎结处染料难以渗透,形成白底,与着色部分自然辉映,形成对比。使织物深蓝底色上呈现出美丽的白色花纹图案,色彩斑斓,朴素自然,具有机染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其工艺有别于外地者,一是只用结扎,不用针钩,致图案易生变化;二是采用云染法,即冷染法。为使多种原料与染色手法,可同时染成多种颜色。不同于热染仅一次染一色,多色须多染几次。故工艺简单,色彩鲜艳,不易掉色。其主要产品有台布、窗帘、门帘、帐沿、围腰、手帕、头巾、包袱布、布帐、提兜、被面、服装等。并在扎染空白处加绘图画,产生纹样色彩强烈鲜明,奔放不羁,变化多端,妙趣横生,独具风格。
    西安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在继承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国外扎染技术,创造了多种扎、捆、缝、叠的方法,运用多种染料和染色手法,使扎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闪烁出新的光彩。目前,他们生产的成品有头巾、台布、窗帘等,其纹样色彩或强烈鲜明,层次丰富,或变化莫测,妙趣横生,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陕西扎染产品。在国内各旅游点畅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