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唐宋诗篇中的湖州特产与人文风俗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湖州地处浙北富饶的杭嘉湖平原,位于沪、宁、杭的中心地带,东临嘉兴,西倚天目,南接杭州,北濒太湖,与江苏苏州、无锡隔湖相望。湖州作为江南清丽地之一,有她独特的美丽。其中别致的特产风俗更是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的吟咏。元代诗人戴表元曾赋诗云:“走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唐宋时期湖州文学兴旺发达、异常活跃,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词,在唐诗宋词中可见湖州美丽的风光。
    湖州的特产以紫笋茶闻名于世,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唐诗宋词中自然也不例外,在对这一茶叶文化吟咏流传之后,茶歌也应运而生。湖州境内气候温和,河港纵横,水清土肥,桑植茂盛,蚕茧资源丰富,缫丝条件独厚,丝量多质优,名产独领风骚,素有“丝绸之府”的美称,是我国蚕桑丝绸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一、紫笋茶
    湖州是我国古老的茶叶产区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是唐陆羽隐居湖州苕溪时所著。而在湖州的茶中,又以紫笋茶最为著名。紫笋茶名播遐迩,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宗广德年间就被列为贡茶,是我国最早享有盛誉的名茶。
    “紫笋”的得名,源于《茶经》的作者,被后人奉为“茶圣”的陆羽。陆羽是中唐时期湖北竞陵(今天门县)人,青年时遨游天下,到了湖州长兴一带,被清山秀水嘉景所吸引,后来终身定居于此。他一生潜心研究茶叶,在长兴水口考察顾渚茶时,对该地茶叶的栽培、采摘、制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因该地生长的茶叶嫩芽紧裹,形似笋而色紫,于是取名紫笋。陆羽在《茶经》中评紫笋茶:“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湖州为上,生长兴顾渚山中”。
    顾渚山紫笋茶的品质特征是:茶叶白毫显露,芽叶完整,外形细嫩紧结,色泽绿翠,香气浓强,滋味鲜醇,汤色淡绿明亮,叶底细嫩,汁碧绿如茵兰香扑鼻甘味生津,茶性温和,提神醒目,很有特色。因此紫笋茶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涌现了大批以此茶为题材的诗篇,如初唐的钱起、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杜牧等诗人都对紫笋茶抒发过赞叹之情: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钱起《与赵莒茶宴》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笙歌登画船,十日清明前。山秀白云腻,溪光红粉鲜。
    欲开未开花,半阴半晴天。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
    — 杜牧 《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 》
    第一首诗写的是茶宴和饮茶的作用。茶宴,是宴会的一种,是以饮茶为主要内容的宴会,唐代颇盛。 诗中的“紫茶”就是紫笋茶,“羽客”指道士,“流霞 ”指神话中的仙酒,“尘心”即世俗之心。
    第二首诗为咏“紫笋茶”的名篇,写两郡太守在境会亭欢宴的情景。据诗人自注:“时马坠损腰,正劝黄浦酒”。故所叙品茗之乐,歌舞之盛,均是遥闻想象之事,却写得如同亲历,生趣盎然。
    第三首诗写的是一次在画船上的宴饮,太守因病不能饮酒,但以茶代酒也让他快乐赛神仙。唐代茶道,对环境的选择重在自然,多选在林间石上、泉边溪畔、竹树之下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中,或在道观僧寮、书院会馆、厅堂书斋,四壁常悬挂条幅。诗中描绘之景就是翠竹摇曳,树影横斜,环境清雅。紫笋茶带给人们清新脱俗的感受,主客对饮,胜似神仙。
    由于紫笋茶品质特佳,被列为上贡珍品,贡额逐年增大。每年初春时节清明之前,贡焙新茶—“顾渚紫笋”制成后,快马专程直送京都长安,呈献皇上。茶到之时,宫延中一片观腾,唐代吴兴太守张文规的《湖州焙贡新茶》诗,就写下了此情此景,诗云:“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秦吴兴紫笋来。”说的是帝王乘车去寻春,喝得半醉方回宫,这时宫女手捧香茗,从御门外进来,那牡丹茶般的脸上露着笑容,启口传奏新到紫笋贡茶来了。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生活。《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贞元(唐德宗公元785—804年)以后,每岁以进奉顾渚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余人,累月方毕,”可见当时采制贡茶耗费人力财力的浩繁。        
    又如唐代诗人袁高曾写有一首长诗《焙贡顾渚茶》,又名《茶山诗》,反映了顾渚紫笋贡茶采制役工的艰辛和对此表示的愤慨。在唐德宋建中二年(公元791年),袁高担任督紫笋贡茶的湖州剌史。《茶山诗》去:“……动辄千金费,日使万民贫。我来顾渚源,昨与茶事亲。甿辍耕农耒,采掇实辛苦。……阴冷芽未动,使曹牒已频。心争造化功,走挺糜鹿均,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袁高对顾渚山农工蒙受贡茶之苦,深表同情。
    
    二、茶歌
    茶歌的产生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荈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荈”,就都是指茶。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曰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曰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故而许多茶歌多由茶诗发展而来。从皮日休《茶中杂咏序》“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的记述中,得知的最早茶歌,是陆羽茶歌。但这首茶歌也早已散佚。但歌咏湖州茶文化的茶歌仍有不少流传下来,其中著名的如中唐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馀。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此诗描述在西山寺内饮茶的情景。采茶、制茶、煎茶、尝茶等写得细腻生动。诗中所指的贡茶即长兴顾渚的紫笋茶,也称阳羡茶,曾被茶圣陆羽极力称颂,并为之作《顾渚山记》。秦韬玉也曾作《紫笋茶歌》赞颂其神奇功效。诗人杜牧在《茶山》中也称赞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芽香紫璧裁。”更被张文规称颂为:“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琼浆玉露不可及,紫笋一到喜若狂”。此诗中有云;“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录哪知味”,讲的是传说中神龙氏尝百草以茶解毒,但没有煎饮过,桐君箓那知味,却没有品过茶的滋味,足见茶的特殊。茶是香的,但唐代的茶农是辛苦的,贡茶制度则是朝廷给茶农套上的沉重枷锁。诗中唱道:"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对皇帝在春天刚到就急急忙忙下令催交贡茶的作法,表示不满。"
    晚唐诗人李郢的一首茶歌《茶山贡焙歌》,则对朝廷年年贡茶伤民的情状,做了精细的描述。
    使君爱客情无已,客在金台价无比。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
    焙中清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芽来。陵烟触露不停探,官家赤印连帖催。
    朝饥暮匐谁兴哀,喧阗竞纳不盈掬。一时一饷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
    研膏架动轰如雷,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驿骑鞭声砉流电。
    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吾君可谓纳谏君。
    谏官不谏何由闻,九重城里虽玉食。天涯吏役长纷纷,使君忧民惨容色。
    就焙尝茶坐诸客,几回到口重咨嗟。嫩绿鲜芳出何力,山中有酒亦有歌。
    乐营房户皆仙家,仙家十队酒百斛。金丝宴馔随经过,使君是日忧思多。
    客亦无言征绮罗,殷勤绕焙复长叹。官府例成期如何!吴民吴民莫憔悴,
    使君作相期苏尔。
    该茶歌反映了顾渚贡茶给当地民工带来的疾苦。诗云:“……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焙中清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芽来。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帖催,朝饥暮匍谁兴哀。喧阗竞纳不盈掬,一时一饷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研膏架动声如雷。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噉春山摧。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五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唐《唐史补》记载:“长兴贡,限清明日到京,谓之急程茶。”贡共限“清明”日到京,才能赶上宫迁的清明宴。从长兴顾渚到京都长安行程三四千里,日夜兼程,快马加鞭,十日赶到,所以称之“急程茶”。而修贡的太守在茶山却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每年春季制造贡茶时,湖常两州刺史,首先祭金沙泉的茶神,最后于太湖中浮游画舫十几艘,山上立旗张幕,携官妓大宴,饮酒作乐,正如刘禹锡诗云:“何处人间似仙境,青山携技采茶时。”如此鲜明的对比,足见贡茶制度的腐败。该茶歌表现了作者对采制贡茶的人民寄与深切的同情。
    
    三、蚕桑
    湖州地处杭嘉湖平原,3—10月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上,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如此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种桑养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中有“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梅询在《吴兴道中》写到:“野阔多桑柘,湖平溉沃田。”,张维在《太守马太卿会六老于南园》中也有:“政绩已闻同水薤,恩辉遂喜及桑榆。” 这些都反映了湖州桑树种植范围的广泛。湖蚕甲天下,种桑养蚕在湖州十分兴盛,是湖州独特的人文风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陆龟蒙曾作《采桑女二首》,其诗如下:
    渡水采桑旧,蚕花催上机。扎扎得盈尺,轻素何人衣。
    采桑知蚕饥,投梭知夜迟。谁夸罗绮丛,新画学月眉。
    这首诗叙写采桑养蚕,前两句“渡水采桑旧,蚕花催上机。”反映了采桑的艰辛和养蚕必须注意时间,不能随意。“采桑知蚕饥”反映了采桑女已在采桑养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了蚕的习性,体现了采桑女的智慧和勤劳。此外,还有许多诗词表现了湖州的蚕桑信息。如皮日休的《西塞山泊渔家》中有“中妇桑村挑叶去”,写的是养蚕女子精心挑选桑叶养蚕的情景。
    养蚕要经过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大起、捉绩、上簇、炙箔、下簇、择蚕、缫丝、祀神等环节。梅尧臣的《霅上感怀》中有“花暖吴蚕始浴时”,描述的是养蚕过程中的“浴蚕”这一环节。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二月天气转暖,适宜蚕的健康生长。所谓“浴蚕”是指古时用盐水选取蚕种,早期也用是温水浴蚕,可以催它生得快。宋代出现了朱砂温水浴法,对蚕种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梅尧臣生长在宋代,他说记述的浴蚕很可能就是朱砂温水浴法。另有宋代俞文豹写的《霅川姚寅》,则对湖农种桑养蚕的细节作了细致详尽的描述:
    南村老婆头欲雪,晓傍墙阴采桑叶。
    我行其野偶见之,试问春蚕何时结。
    老婆敛手复低头,未足四眠那得知。
    自从纸上扫青子,朝日餧饲如婴儿。
    只今上筐十日许,食叶如风响如雨。
    夜深人静不敢眠,自遶麻头逐饥鼠。
    又闻野祟能相侵,典衣买纸烧蚕神。
    一家心在阴雨里,只恐叶湿缫难均。
    明朝满簇收银茧,轧轧车声快如剪。
    小姑促汤娘剥纸,嬉嬉如觉双眉展。
    这首诗对养蚕的过程作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扫青子”、“四眠”、“烧蚕神”、“满簇”等都是对养蚕的具体过程的描述。“扫青子”就是“下蚕”,也称“收蚁”,因为蚕种青黑色,故称为“青子”,蚕的第四眠也就是“大起”。“朝日餧饲如婴儿”、“食叶如风响如雨”两句写了蚕的生长迅速。“夜深人静不敢眠,自遶麻头逐饥鼠”写的诗蚕农诗蚕为珍宝及养蚕的艰辛。“只恐叶湿缫难均”、“明朝满簇收银茧,轧轧车声快如剪”、“小姑促汤娘剥纸”等句则写采茧缫丝的情景。词中“又闻野祟能相侵,典衣买纸烧蚕神”则记述了湖民祭祀蚕神的习俗。
    旧时养蚕缺乏科学知识,全凭民间积累的养蚕经验饲蚕。家蚕娇嫩难伺候,蚕农认为在冥冥中有神灵在掌管,便虔诚地崇祀蚕神,演绎出信奉蚕神嫘祖和蚕花娘娘的养蚕祭祀活动。
    每年清明前后,蚕民们到附近庙里祭拜蚕神,尤其是青年男女更是结伴而行,熙熙攘攘,你拥我挤,俗称轧蚕花。此风在湖州的善琏、含山、德清的新市等地都较为典型,其中属含山的名声最大。含山又名何山、涵山,位于湖州市善琏镇含山村,山高虽仅60米,大不到百亩,但“兀然独立四野平涛之上,方圆百里而不相属。”整座山高耸挺拔,称为笔塔,风景秀丽,为湖州东部之胜景。因此含山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写下了许多诗篇。
    去秋游道场,俯瞰何山路。林泉虽在眼,未暇飞杖履。
    尘埃汨城市,遥望隔烟雾。春光忽已半,布谷催农务。
    欲作弁山行,偶逢风伯怒。肩舆出城南,乘兴访幽趣。
    三藏佛屋深,迹蹑陈朝故。老松不记年,修竹莫知数。
    鸟鸣说法时,花落栖禅处。书空何公堂,木拱安定墓。
    青山看不足,回首日已暮。小溪何处是,归诵坡仙句。
    —王十朋《劳农岘山乘兴游何山》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我従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
    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
    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
    —苏轼《游道场山何山》
    诗中都写了含山(何山)的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气候温和,从一方面反映了含山的宜桑宜蚕。
    含山顶有蚕花殿,蚕花殿是祭蚕神的场所,祭蚕神是含山蚕花节的一项主要活动内容,历史渊源深远。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含山正是因为有蚕桑文化而格外有名。
    寻着古人的墨迹看着古城湖州别致的特产风俗的风光,不由感叹那些唐诗宋词意境的幽美,诗词中主角——水乡湖城的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