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南北河流经揭阳榕城,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水网,旧时,桥梁不多但舟楫便利,“渡”便应运而生。 南阳先生蔡菁与靛行渡 靛行渡在榕城西门右前,原为土豪所占,“雍正元年奉抚宪禁革勒石,永为官渡以便民,其粮米归附近数乡完纳,渡夫三名。”(《揭阳县(乾隆正续)志》卷一津梁)。靛行渡湮没于何时?有据可查的是2006年10月,揭阳西凤大桥动工兴建,2008年通车,靛行渡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在西凤大桥南引桥下西侧,有一家以“靛行”命名的铺面,遗留下一点历史印记而已。 渡口一般以地理方位命名,如南溪渡、北溪渡、东门渡等;或者以特色地名命名,如马牙渡、拱北楼渡等。唯独靛行渡以货物名称而得名。“靛”乃是一种深蓝色的有机染料。旧时又有以靛行渡命名的“靛行街”,是经营蓝靛染料的专业市场。随着历史的演化,近现代靛行街经营也有了变化,这条街分布着多家经营杉木、酱油的铺面和几个仓库。 靛行街临河处又有以渡得名的“靛行码头”,该码头长约200米,可泊200多吨位的货船,这在榕江中下游可算是大码头了,因此,当时的揭阳县供销社的日杂、土产等公司的仓库都分布在码头边的靛行街里。 昔年,县治北侧的风潮村民欲在村前的靛行渡修建渡亭,请求咸丰十年(1860)恩科贡生、潮镇左营把总、邑人誉称“南阳先生”的蔡菁为渡亭撰写楹联,蔡菁欣然命笔,在八尺宣纸上泼墨撰下一副楹联:靛色碧无涯,秋水连天山更翠;行途青夹道,春光满地草生香。 蔡菁是揭阳淡浦村人,咸丰十年恩贡、同治元年恩进士,文科出身行伍任职,为潮镇左营把总,因军功卓著,“蔡雄以子菁赠武信”(据《海阳县志》)。蔡菁能文能武,精通灯谜和中医,善行德高,乡人誉称“南阳先生”。 蔡菁此联以“靛行”两字冠首,对仗工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生动地描述了古代榕江北河中下游山清水秀、绚丽多姿的风景,深受过往行人青睐,常驻足品尝。如今渡亭已毁,优美的楹联还在民间传颂。 武状元林德镛与飞凤渡 飞凤渡原名“棉湖寨渡”,县志载:“棉湖渡在棉湖口司前”。棉湖渡是从榕城往棉湖的长渡。旧时摆渡全靠人力,该渡以船速快著称改为“飞凤渡”。现年86岁的榕城老教师郭伟忠先生就亲历过飞凤渡,他在《揭阳城坊志》写道:“林德镛微时,曾做过县城赴棉湖货船(兼载客)的撑船夫,由于林膂力过人,运桨如飞,他撑的船每每迟开先到。由于其船行如风,故人们誉为‘飞凤渡’。” 林德镛(生卒不详)原籍棉湖米街(今属揭西县棉湖镇),为清代广东第一个武状元、揭阳唯一武状元。《揭阳县(乾隆正续)志》载:“林德镛天资豪宕,膂力过人,康熙丁酉武鶟第二人、辛丑会试第九人、殿试第一人,授二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加哈哈珠子扈,驾幸热河宠遇方隆未竟其用遽卒,时论惜之。”即康熙五十六年(1717)中武举第二名,康熙六十年(1721)武进士第九名,殿试武状元。 揭阳民间有《康熙寿至林德镛》的传说,大概因为林德镛登第后康熙皇帝去世,第二年他在护卫雍正皇帝往热河的承德行宫狩猎时竟患风寒突然去世,终年37岁,时人感到惋惜。林德镛得第之后在县城西门街兴建府第,因他遽卒而流产,“状元巷”今尚在,还有“飞凤渡”等有关地名,也许这是民众对林德镛最好的纪念。 林则徐夤夜过江与鸾坡渡 鸾坡渡也叫塘埔渡,是北河的一个古渡口,也是唯一由官府命名的津口。其历史悠久,有史可查的是,从宋代到民国初期修建“揭安公路”期间,这里是潮州府与揭阳县之间唯一的官道,现已无存迹,只遗一方“塘埔渡”石碑而已。 关于鸾坡渡的得名,因北河流经渔湖貌似水葫芦最窄处的鸾坡庵,江边有鸾凤坡头,渡口便顺理成章地叫“鸾坡渡”。据《揭阳县(乾隆正续)志》载:“鸾坡渡即官渡,渔湖桃山界,往郡要津,河广渡迟,独客自郡回,遇晚往往不得渡,旷野之间时被劫夺,有司宜以时稽督之,旧有‘鸾坡’‘凤坡’二亭。康熙三十三年,知县刘业勤捐置渡船一只并拨渡夫三名。”文中郡指潮州府,唐时称“郡”。 鸾坡渡与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林公因喘咳等诸疾,告病在福建老家调治,当接到作为钦差大臣驰广西(平叛)的圣旨后,道光三十年(1950)十月,不顾病魔缠身卧轿前行,一日深夜,一行人来到榕江边,从石级下坡时不慎摔了一跤,轿子向前滑落,林公重重倒地,被随从搀起一问,方知是“鸾坡渡”,心中一惊(据说林公督湖广时曾微服私访,偶遇一道士,卜其“寿至鸾凤之交”),立即吩咐随从谨慎从事,冒着浓雾急速过江,星夜奔赴揭阳,辗转前往普宁,时隔6天,十月廿二在文昌阁病逝,享年65岁。 林则徐(1785.8~1850.11)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是清朝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林则徐最后的人生之路经过揭阳,不幸病逝于揭阳境内的洪阳镇,是揭阳近代史上一大事件,揭阳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林则徐寿至鸾凤之交》的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