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切——把基诺族乐器“奇柯”和“布谷”做到最精致的传承人 传承人资切在敲奇柯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璐): 今年68岁的资切老人,被景洪市评为基诺族乐器“奇柯”和“布谷”的传承人。作为最年轻的可以将这两项乐器做到最精致的传承人,资切一直为基诺族乐器的传承和研究工作默默地奉献着。 1980年基诺族成为第56个少数民族后的第二年,基诺山乡成立了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从服务中心成立的第一天起,资切老人便踏上了他的基诺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之路,这一走就是36年:“1980年进入文化站以来,一直在研究奇柯和布谷。今年我已经68岁了,虽然收了好几个徒弟,但他们仅是刚刚学会做,学会怎么敲。那些比我大的传承人因为年事已高做不了了,而比我小的还做得不够精致。所以我算是最年轻的奇柯、布谷制作与演奏的传承者。” “奇柯”和“布谷”是基诺族传统的猎归曲演奏乐器,基诺族人只有在成功捕到猎物才可以敲响。“奇”寓意“小”,“布”则寓意“大”,基诺族的男子在猎获猎物的时候会在猎获处根据猎物的种类及大小当即砍伐新鲜的竹子制作奇柯或布谷,并一路敲奏“过山调”至家,一来庆祝自己成功捕到猎物,二来向村子里的人报告捕获猎物的消息。 近年来随着捕猎被禁止,基诺族人逐渐向橡胶与茶叶种植转型。与此同时,人们对制作这两件乐器甚至敲奏的技能也在逐渐退化。对此资切老人显得十分着急。他认为必须要想一个办法,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件乐器,让更多的人掌握该乐器的制作以及敲奏表演:“因为乐器是我们基诺族特有的,捕猎被禁止之后就发现这项音乐形式面临消失的危险,文化站就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研究它们。从文化站成立第一天一直研究到今天,抢救这项乐器。” 在让这项传统猎归曲走出去的路上,资切老人遇到了许多困难。“奇柯”和“布谷”主要由质地坚硬的毛竹、黄竹制成,乐器本身会受到空气温度、湿度等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乐器演奏出的音色也会受到影响。这让资切他们在外地演出的难度变大:“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变音。以前是新鲜做、新鲜敲响,现在为了搬上舞台,就遇到很多的困难。因为竹子的变化很大,会收到空气干湿变化的影响,它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音。现在我们对竹筒已经研究了很久,干透了,变音不再那么严重。先用高浓度的盐水煮,一方面可以防虫,另一方面可以防裂,慢慢地阴干一年后再做乐器。虽然还会有轻微变音,但是没有那么严重了。” 相对于环境的影响,乐谱旋律的编写的复杂与困难似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传统的“奇柯”、“布谷”音乐没有时间和长度的限制,演奏和演唱者即兴在固定的旋律中填入歌词可以一直唱下去。为了适应舞台的呈现,资切对其进行了重新定调和编曲,由以往的无限长缩短到4、5分钟长度,这是一个大的突破:“奇柯和布谷的旋律是固定的,开头是介绍基诺族过去的历史,第二段是记录捕猎过程,怎么发生的,第三部分就是情歌部分。为了把奇柯和布谷搬上舞台,我们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把它们按照汉族的旋律进行了定调、编写了乐谱。这样一来根据音调和乐谱可以很好地跟其它乐器进行配合演奏,让舞台的演出合作更顺利和方便。” 36年的风风雨雨,在民族音乐研究、传承与创新推动的路上,资切老人走得并不平坦,但面对不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他始终未曾想过放弃。如今,传统文化进校园,“奇柯”和“布谷”的制作、敲奏已经被列入当地学校的教学课程,旨在让这项濒临失传的传统民族音乐形式得以延续和传承。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任沙晓桑说:“我们7、8岁的时候会跟着大人去打猎,就有天然的场地学习“奇柯”和“布谷”,但是禁止捕猎之后,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场地和机会可以学习这项音乐形式。于是我们发起了一个项目,让奇柯和布谷进入校园,从小学开始教他们如何演奏,渐渐地加入教他们如何制作。” 已经流传了百余年的“奇柯”和“布谷”目前已经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切以及文化站的其他工作人员一直没有停止对于这种音乐形式的传承与保护。资切说, 作为一名可以把基诺族乐器“奇柯”和“布谷”做到最精致的传承人,他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