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筝艺 山东筝派主要依托于山东琴书和山东吕剧,在音乐上增加了热情奔放,另外,他们传统用的是丝弦筝,需要左手按弦的幅度很大,不像钢丝筝动作小一些也能表达出效果,由于丝弦筝左手长期运用,形成重颤的特点。还有就是用真指甲演奏,不戴拨子,真指甲直接在人手上,所以指甲的运用是非常考究的,小关节的轮,除了勾、托、抹以外,还有挑、劈都用,这样在技法上很精美,演奏的曲目也深沉,热情奔放。大家都熟知的张为昭先生、赵玉斋先生、高自成先生、韩庭贵先生都是贺贺有名的山东筝派大师。“四段锦”、“汉宫秋月”都是典型曲目。 山东筝曲分两大类,大板和小板,大板就是山东琴书和吕剧演出结束后的纯粹器乐曲,是六十八板体系,基本属于我们中国母曲“老六板”的变体。特点在于必须是六十八个重拍,八拍一句,共八句,第五句时再加四拍,形成这样一个规律。乐曲一般不进行旋律的变奏,只是重复演奏,第二遍用情绪和速度推动。小板是指民歌和曲艺的曲牌用古筝演奏,所以听起来很活泼,山东乡土气很浓,不受板数限制。山东筝曲有“汉宫秋月”、“美女思乡”、“四段锦”、“莺转黄鹂”、“红娘巧辩”都属于大板筝曲,大板筝曲一般分慢板、中板、快板。还有“凤翔歌”、“大八板”、“五字开门”都是山东小板筝曲。 河南筝艺 河南筝曲主要依托是河南曲子,多在南阳一带唱,河南筝曲因为受南阳曲子影响,也分两大类,一类板头曲,相当于山东的大板头曲,版头曲也是六十八板。一种小调,一般是唱腔、民歌古筝化。有代表的还是板头曲,曹东扶先生最擅长板头曲;王省吾先生介于大小调之间;还有任清志先生专门弹小调,很少弹板头曲,四、五十年代这三位最典型。曹东扶先生在民间唱比弹还著名,他对河南曲子的了解就比较深刻,所以他弹的板头曲更有味道。河南板头曲比较高亢,具有北方那种热情奔放的音乐特性,从曲子唱腔来看也是属于梆子腔,另外还很悲壮,因为他们的曲剧,善于表现这种内容。 河南筝演奏时,剔指--就是中指往外弹,也是用真指甲,出来的声音和我们称叫大撮的音质不一样;还有传统的摇指实际就是轮指,是用大指大关节的,这样容易出音头,第一个音符容易强调出来这是他们的特点。山东是比较平均的,浙江是密摇,更具连贯性。另外为了跟曲子结合好,游弹用得比较多,离开岳山、接近岳山时的音色变化多。典型曲目像“打雁”、“陈杏元的和番”、“陈杏元落院”、“思春”、“上楼”、“下楼”以及“双蝶翠”、“上河吊”等都是。 潮州筝艺 古筝艺术在广东地区还有两个具有南国特点的流派。一个是潮汕地区的“潮州派”,据说最早开始于唐代的韩愈,由于他被贬之后来到潮汕地区带来了古筝音乐。另外就是历史上几次战乱南迁,使中原文化传入潮汕地区。从现在的潮州筝曲来看,跟潮剧很有关系,谱是二四谱,除了轻六调,还有重六调、反线调、活五调等等,在音乐上它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另外用钢丝弦演奏加上各种调式的变化,非常别致,很具有南国特点。一般轻六调、反线调表现比较明快、诙谐的乐曲,重六调、活五调表现比较缠绵悱恻的乐曲,代表曲目有重六调的“寒鸦戏水”、活五调的“深闺怨”、“柳青娘”,反线调的“倒骑驴”,轻六调的“一点金”、“过江龙”等等。 潮州筝的曲目一部分是属于六十八板,一部分也不属于六十八板,近些年他们的一些庙堂音乐也用古筝来演奏,效果也不错,经过这一、二百年的变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近代有徐涤生先生,还有林毛根先生的老师张汉斋先生都是潮州派的大师。 客家筝艺 客家筝曲是最典型的中原文化的南迁,从历史上看,宋代由于战争,一些士大夫或是达官贵人迁到广东梅县、大蒲一带,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所以音乐特点也是古朴、典雅的,它依托的汉剧也是这样。 近代最著名的演奏家就是何玉斋先生和罗九香先生,特别是罗九香先生五十年代就到北方教学,对客家筝曲在全国推广起到关键作用。 “客家筝派”和其他筝派最大的不同就是左手的韵非常讲究,还有音色非常古朴,虽然旋律音符不多,但要掌握好每个乐句的气口、控制每个音的变化,很不容易。从演奏上来看,好像右手并不繁难,实际上很复杂的,比如说古筝最常用的“勾指”,通常是做伴奏用的,填充音响,而客家筝的勾指在乐句的头和尾是为旋律配和声,所以听客家筝曲有立体感的,这些对演奏者的要求就高了。 在曲目方面也分两大类,一部分是大套曲,六十八板的,一部分是串调,是些曲牌、民歌古筝化,这是在曲目内容上。在演奏上也分软、硬套,软套曲目比较含畜,接近西洋调式里的小调,硬套曲目比较明快,接近西洋调式中的大调。代表曲目很多,“熏风曲”、“崖山哀”、“翡翠登潭”、“蕉窗夜雨”、“杜宇魂”、“出水莲”等等。最具代表的人物就是罗九香先生。 秦筝 “秦筝”,不单指陕西这个地方。是指一个历史时期,因为到现在还没有什么出土文物的记载,或是有多少传统曲目,它的传统的东西已经不见了,与其它地区的文化融合的。现在我们说的“秦筝”,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用现代演奏技法,演奏陕西的“ 调”和“碗碗腔”的曲调,听起来很有特点,不同于其他几个流派,在国内也很有影响。比如说“秦桑曲”、“香山射鼓”,都是具有陕西地方风格的。如果曲目积累到一定程度,风格特性比较强了,形成一个流派就更完善了,而且有些独到的地方也是很可取的。 曲目:步步高、采蘑菇的小姑娘、赶着大车去前方、将军令、海兰江畔庆丰收、游园、快乐的姑娘、丰收之歌、姑苏风光、春江花月夜、阳关三叠、奉献身心歌、别港、春之海。 浙派筝艺 形成流派是要有一定条件的,起码要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曲目,要有具代表性的演奏人物,技法要有自己的特点等等,这些要大家公认,才算得上是一个流派。从这些条件来看,“浙派”应该是在五十年代以后逐步形成的。 在五十年代以前,杭州地区就有浙江筝曲,杭州滩簧中也有古筝,也有弹古筝的老先生,比如王巽之的老师蒋荫椿先生,国乐研究社的朱友雪先生等等,但从这么多年的资料来看,一整套古筝独奏的曲目那时还没有,只有一份“将军令”合奏谱中的古筝谱。从1956年王巽之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开课以来,他的谱子也都是合奏谱,比如说“海青拿鹤”是王云九先生抄写的单旋律谱;“云庆”是金祖礼先生提供的江南丝竹合奏谱;“高山流水”江南丝竹有,洞箫有,古筝也有。所以是在王先生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担任教学以后逐渐形成的。 浙江筝曲属于弦索十三套的曲目有“海青拿鹤”、“将军令”、“霸王卸甲”、“普庵咒”,江南丝竹的有“四合如意”、“云庆”以及民间乐曲“高山流水”。由于浙江筝曲脱离了合奏谱,也就加强了左手的按、滑、揉的技法,再加上本身受江南丝竹的影响,有快四点、长音摇指等技法特点。另外“弦索十三套”跟其它山东筝、河南筝等也不大一样,曲调表现的深度、广度要更大一些,表现层次也多方面一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