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弹奏(示意图) 马安林,滕州市柳琴剧团青年演员,2011年参加了全省地方戏青年演员培训班,2012年4月参加了全省第二届青年演员高级研修班。 4月7日,滕州市柳琴剧团青年演员马安林在她的办公室接受了记者采访。屋子的一角堆满了戏服,书橱摞满了《中国戏曲》以及柳琴戏的光盘和资料。马安林说:“有同事开玩笑说如果不做演员,我一定是‘骨灰’级的柳琴戏收藏者,我是真心喜欢柳琴戏,只要干一天,就要好好地唱下去。” 采访一结束,马安林又回到排练厅和同事们彩排柳琴古装戏《状元与乞丐》。再过几天,33岁的她将和剧团一起到基层开展2015年度滕州市文化惠民巡回演出,一年300场的演出将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 两位老师倾囊相授 在马安林看来,自己十几年的进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两位恩师的培养:“如果没有恩师的关怀,我哪怕再努力也很难取得今天的成绩。” 马安林16岁开始学戏。1998年她考到山东艺术学院中专班柳琴科学了4年柳琴戏,期间还学习了豫剧,并得到了老师的肯定。2002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枣庄市豫剧团,师从当时的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李晓香。 豫剧对闺门旦的要求是扮相美、唱腔秀、尤其看重眼神犀利和神采。马安林说,为了练习吐气均匀,师傅要求她把一张纸贴在墙上,练习用嘴吹纸,纸张纹丝不动;为练眼神,她在漆黑的屋子里点一根香,手持着香晃动,眼盯着香头转动,常常练到眼睛流泪;为了让她学会化妆,师傅从第二次正式演出开始,只给她化了半张脸,让她自己模仿化出另外半张脸。马安林说:“跟着师傅下苦功的那几年,让我的基本功更加扎实了”。 刻苦练习得到了回报,2005年,她主演的豫剧《湿地情缘》在全省小戏汇演中取得了好成绩,马安林开始小有名气。此时,马安林却琢磨起如何唱好柳琴戏。2008年,在李晓香的支持下,马安林又拜师国家级柳琴戏传承人王传玲学习琴戏。从那时起,马安林既唱豫剧又唱柳琴戏,主攻青衣、花旦、闺门旦。2010年4月,滕州市以特殊人才将马安林引进到市柳琴剧团。 马安林说:“在王传玲老师的指导下,我对柳琴戏的唱腔、唱调和身法、步法有了更深入的体会。”2011年,她选择了《走娘家》中王桂花的唱段,备战全省地方戏中青年演员大赛,“王老师听后觉得我咬字有点扁,不够圆润,就指导我一句话一句话地练,一个字一个字地抠,10分钟的唱段整整练了一个月。”比赛当天,马安林腰椎间盘突出旧病复发,疼痛难忍,而选择的唱段偏偏又需要多用腰部表现轻松的气氛。马安林说:“我疼得动都动不了,几乎动了放弃的念头,师傅说了狠话,让我死也要死在舞台上。”利用走台间隙,王传玲帮她改动作,鼓励她大胆上台,她强忍疼痛参加比赛,最后荣获一等奖。 省城研修德艺双馨 滕州是柳琴戏的发源地,在滕州市柳琴剧团,马安林的柳琴戏潜能逐渐显现出来。2011年,团里选派她参加了全省地方戏青年演员培训班,次年又选她参加了全省第二届青年演员高级研修班。说到这两次到省里参加培训,马安林用“叹为观止”来形容,她指着培训班合影照对记者说:“太震撼了,我们地方剧团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我的收获是全方位的。” 马安林说:“我有机会零距离感受到老艺术家们的风采,他们的艺德和技艺都令人赞叹。”她回忆说,在培训班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郎咸芬,郎老已80高龄,仍亲自授课一个多小时。李岱江、霍俊萍、章兰、田冰等名家也都对学员关爱有加,“老师和我们住在一起,课上我们听他们讲解,课余我们就到他们的房间交流讨论唱腔特色,经常聊到很晚,但老师们一直都是和蔼可亲。” 两次培训的时间加在一起尽管只有一个月,但却强化了马安林的艺德意识:“德艺双馨,德在前,艺在后,老师们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个演员到什么时候都要坚守艺德。”她举例说,为了青年演员更好地成长,老师们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几十年舞台演出的经验介绍给后辈,这就是他们高尚艺德的表现。 “郎老师的代表作是《李二嫂改嫁》,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到农村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深入了解农村生活和人物的喜怒哀乐。”马安林说,“这启示我在演出时除了注重化妆和动作外,更要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培训结束后,她再接到剧本都会更仔细地揣摩人物心态,还时常到生活中寻找人物的原型加以观察和体会,演出的爆发感和真实感都增强了。 “印象深刻的还有田冰老师教的旦角扇子技法和身段表现技法,我以前根本不知道扇子可以这么用,听了身段技法后也很受用。”马安林说,以往自己对扇子的运用以单手为主、姿势单一,田冰老师手把手教她双手持扇,通过双手的配合让扇子更加灵动,舞台效果也更美。“回到单位后我把这套技法和同事们分享,大家在舞台上对扇子的运用也就游刃有余了。”马安林说,身段技法融汇了各剧种的精华,让她在短时间内开阔了视野,对之后的演出帮助很大:“学会多种身段,舞台人物的表现就更加丰满了。” 参加研讨班的青年演员来自全省各地各个剧种,为了方便演员们请教老师、相互学习,研修班采取了分组学习的方法,马安林就和几名淄博五音戏演员跟着省“五音皇后”霍俊萍学习,“霍老师详细地介绍了五音戏的起源和特色,还亲自表演了喜剧《王小赶脚》,帮我们吃透五音戏的动作”,马安林说,跟随霍老师学习的几天里,她尝试着把五音戏的甩腔特点用到柳琴戏中,使相关的唱腔更加灵活、柔美。“‘来了我二姑娘,六月里三伏好热的天’这句唱词加上五音戏的甩腔,就非常的美”。与此同时,几位淄博同行也成功借鉴了柳琴戏特有的“响舌”用到五音戏中,让唱腔更加婉转迷人。 2011年参加培训班时,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马安林学到了在脚上绑木质小脚,模拟缠足行走的跷功。马安林说:“我试着把它用到柳琴戏里,踩着跷唱戏就像芭蕾舞演员跳舞,刚一开始很不适应,把脚站肿是常有的事情,但却能增加旦角的柔美和俊俏”。2013年的一次演出中,马安林选择了《走娘家》唱段,里面用上了跷功,得到了观众好评。 马安林说,两次研修班学习的经历还培养了理论学习意识,“以前觉得只要演得好就行,没怎么重视戏曲理论,一上课就发现自己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回到单位后,她借阅、购买了一批书籍,认真钻研戏曲理论,很快尝到了甜头:“有了理论指导,表演更有章法、更得心应手了。” 生活处处皆柳琴 马安林介绍说,从去年3月份开始,剧团就和当地教育部门联合开展了“柳琴戏进校园”活动。现在每周二下午,她都会到试点单位实验小学给孩子们上一次课,教他们柳琴戏的沿革、唱腔特色和《喝面叶》等简单易学的传统剧目,反响很好,“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参与进来。”她介绍说,下一步还有可能扩大试点范围,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柳琴戏。 2012年,马安林当选为滕州市政协委员。师傅王传玲希望她能根据实际情况,为柳琴戏等地方优秀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马安林说:“师傅的嘱咐我一直记在心上,振兴滕州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这几年重点关注的。”针对滕州地区柳琴戏人才断层严重、优秀演员青黄不接的状况,马安林上交了提案《关于加强柳琴剧种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很快得到了重视。2014年,市里一下子解决了6名中青年骨干演员的编制问题,充实了剧团的演员队伍。 马安林的公公退休前在剧团工作了几十年,经验丰富;丈夫梁强现在是枣庄艺术剧院的青年演员,也参加过全省青年演员研讨班。平日里一有时间,她都会和家人切磋,听一听他们的建议。剧团排演、文化下乡任务重,忙的时候她和丈夫常顾不上家务,公公婆婆没有一句怨言。马安林说:“柳琴戏早已融进了我生活的点点滴滴,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让我特别地踏实。”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马安林直到去年7月才拥有事业单位编制,之前的12年,她一直拿着不高的工资,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对柳琴戏的热爱。“上面领导重视地方戏曲的发展,柳琴戏的发展迎来了好时候”,马安林指着办公桌旁“一勤天下无难事”的条幅告诉记者:“这是我十几年来感触很深的一句话,我会一辈子勤勤恳恳将柳琴戏唱下去、传承下去,争取能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