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葫芦丝的传说——访傣族作曲家龚家铭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广播歌选 佚名 参加讨论

     
    傣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器乐也很丰富。提到傣族的器乐,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会最先浮现出一件外形优美、声音亲切的乐器,那就是——葫芦丝。
    不错,德宏州梁河县正是闻名中外的葫芦丝之乡。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葫芦丝制作、演奏、创作大师都是出自梁河,像龚全国、龚家铭、哏德全等等,《广播歌选》“民歌中国行”采风组通过这次德宏采风的机会几经波折最终有幸联系到龚家铭,并对其进行了采访和录音。我想用大海这个词来形容他,因为辽阔的大海静静地在那里,虽然一句话也不说,但是却汇集了无数的江流,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与哏德全的师生缘
    提起龚家铭,读者朋友可能有点陌生,但凡了解葫芦丝的人大多都会知道哏德全,因为很多人将其誉为“葫芦丝之父”,而龚家铭正是这位“葫芦丝之父”的老师。
    龚家铭在上个世纪70 年代,就开始投身到葫芦丝的制作、演奏和创作当中了。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要学习这些东西,不会有师傅手把手地教,但是龚家铭发现街上卖葫芦丝的老艺人经常在现场制作葫芦丝,勤奋好学的他一有机会就蹲在老艺人的旁边,一边看一边把制作步骤用心记录下来,回到家中反复琢磨,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他逐步掌握了葫芦丝的制作方法。龚家铭自豪地说:“我们是搞音乐专业的,音乐基础比较好,只要掌握葫芦丝的制作技巧,音准音量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当时龚家铭在梁河文工队,同时在这个文工队的还有葫芦丝界大名鼎鼎的龚全国,龚家铭和龚全国几乎同时被借调到德宏州歌舞团,龚全国被留在了州歌舞团,而龚家铭由于县文工队不放,暂时留在了梁河。
    1979 年龚全国在云南省创作节目调演中凭借葫芦丝独奏《竹林深处》震动春城,随着电台、电视台的报道,龚全国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这时候,有一个21 岁的小伙子给他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我是梁河糖厂的一名工作人员,名叫哏德全,从小跟着爷爷、舅舅学习过一些葫芦丝的演奏和制作,我想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演奏、制作和创作水平,想拜您为师。”龚全国收到信后,被这个年轻人的真诚感动了。他回信说:“现在条件没那么好,你也不可能天天往州里跑,其实好的老师就在你身边,我知道梁河文工队有一位制作、演奏和创作都很好的老师,他叫龚家铭,你可以去找他。《节日的德昂山》就是他给我写的。”过了几天,哏德全真的拿着这封信找到了龚家铭老师,两个人的师生之缘就此开始。
    龚家铭说哏德全非常有天赋,由于他学习的进度很快,龚家铭就把他借调到县文工队,进一步对他进行辅导。“调来文工队之后,我就辅导他调音,一开始他做的葫芦丝音不准,跟乐队老是合不到一起,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我们一起演奏了我创作的葫芦丝重奏《银泡下的刀光》、《孔雀神韵》,后来还到州里去汇演,都获了奖。云南省广播电台还来录过音,州里也经常来录音……”龚家铭略带沉思地说道,说完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我想他是回忆起过去美好的时光了吧!“前两年,哏德全得脑溢血去世了,唉!真是可惜。”龚老师的眉头紧缩,长叹了一声,浓浓的师生情溢于言表,我们无不为之动容。
    我的作品成为全国葫芦丝考级乐曲
    谈到傣剧,龚家铭非常自豪,他说:“傣剧团这几年的步子非常稳,成功的关键是它立足于本民族的东西。无论是传统故事还是现代小戏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傣剧团到乡镇里演出,群众都很喜欢。我创作傣剧音乐,力图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一些新的东西,不是离开传统的发展,而是在传统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剧情的需要,对某些演员表达不出来的东西,进行了改良,使舞台效果更加好。下乡演出,受到乡亲们的欢迎和肯定,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乡亲们觉得这还是傣剧。”
    “葫芦丝其实是我的兴趣爱好,我的正式工作是在傣剧团里创作音乐。”龚家铭谦虚地说道。在梁河县文工队工作的时候,龚家铭就经常去省里参加培训,学习作曲理论,他读了四年的中国函授大学,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读完函授音乐学院,我的作曲就相对比较专业了。”1987 年龚家铭从县文工队调至州傣剧团,专门搞音乐创作,20多年过去了,他的创作之树上结满了丰硕的果实:
    
    傣剧《老泥巴与小泥巴》获1992 年全国第三届戏剧小品比赛优秀音乐奖;《兰嘠西贺》获2002 年云南省新剧目奖;《南西拉》获2004 年云南省新剧目展演综合金奖、音乐创作一等奖、2007 年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2007 年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戏剧汇演综合金奖、优秀音乐设计奖。他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葫芦丝创作的独奏曲《节日的德昂山》获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优秀奖,近年还被定为全国葫芦丝考级乐曲。
    在傣剧团,他不光写音乐,而且还发表了多篇有关傣族音乐有分量的论文,如《论傣剧音乐的继承与创新》、《论傣剧南西拉的音乐结构布局及其唱腔》、《傣族音乐的现代化》、《论傣剧伴奏乐器及打击乐的改革》、《葫芦丝在傣剧乐队中的特殊地位》、《葫芦丝的社会功能的变迁》等。他还在业余的时间里改革了很多傣族的民间乐器,像“牛角琴”、“笋叶琴”、“丁琴”、“情侣葫芦丝”以及傣剧伴奏打击乐器等等。
    现在已经退休一年多的龚家铭今年又被傣剧团返聘创作大型历史剧《刀安仁》。龚家铭深情地说:“虽然我到了退休的年龄,只要团里需要我,我立刻就会回来。傣剧已经陪了我大半辈子,我与它之间有着说不清的情缘。”
    2010 年3 月龚家铭和龚茂莉合著出版了《孔雀神韵——葫芦丝演奏实用教程》在后记中他写道:“我一生从事民族音乐的创作,迟暮之年,别无他求,惟愿将凝结我毕生心血的葫芦丝作品结册出版,献给生我养我、给我无限创作灵感和激情的梁河人民。”虽然龚家铭谦虚地说葫芦丝仅仅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我们却懂得,那一首首葫芦丝作品都是凝结了他毕生的心血啊!他说这些作品中《节日的德昂山》、《出洼之夜》、《葫芦丝的传说》是自己比较满意的。并给我们介绍起了《葫芦丝的传说》的创作过程。
    他说:“这首曲子是通过葫芦丝的传说、来历进行创作的。有关葫芦丝的传说很多,德昂族和傣族都有,各个版本之间略有不同,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爱情的悲剧这一主题。故事是这样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在一个美丽的傣族村庄里,有一个漂亮的小扑少(姑娘)和一个帅气的小朴冒(小伙),二人之间产生了爱慕之情,男的种了一捧竹子,女的种了一捧葫芦,作为两人的定情信物。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竹子和葫芦长得都非常茂盛,并且葫芦藤盘绕在竹子上,结出了果实。没过多久山洪爆发了,洪水马上就要淹没他们的村庄,他们赶紧把竹子和葫芦扎成筏子,飘在水面上。可是竹筏承受不住他们两个人的重量,面对湍急的洪水,小扑少深情地望着自己心爱的小朴冒,跳进了湍急的洪水中……洪水过后,小扑冒回到自己的家乡,睹物思人,痛不欲生。他无意间听到风吹过竹筏穿破的葫芦发出呜呜的声响,就用葫芦和竹子做了一个乐器,把对恋人的思恋转变成美妙的音符吹奏出来……这个乐器就是后来葫芦丝的原型,现在传诵着的葫芦丝古调,听起来非常悲戚,据说是专门讲述这个凄美爱情故事的。根据这个情节我就写成了这首作品。乐曲一开始首先描述傣乡的美好景色,其次是两人爱情的抒情段,再次是人们与洪水紧张的搏斗,最后是小扑冒对小扑少永久的思念……”
    我要组织葫芦丝巴乌协会
    龚家铭现在是傣剧的州级传承人,对于傣剧的传承他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原生态的东西,你不去保护和发展,它就会慢慢消失,拿傣剧来讲要在傣剧里保持原生态的歌曲和傣剧的传统,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发展,不能随意另立炉灶向歌剧的方向发展,那就不是傣剧了。目前州里要我们搞《傣剧教程》,过去传统的东西和现在发展的东西都要写到里边,以便后人学习和传承。”现在州里边正在给他作葫芦丝传承人的申请。他说:“最近我培训了30 多个吹葫芦丝的娃娃,想把葫芦丝的文化传承下去。州里也很重视,要我组织一个葫芦丝巴乌协会。虽然我们是葫芦丝之乡,但却没有一个这样的民间组织,将来协会成立后,应该对保护、发展葫芦丝的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龚老师开心地说。
    说这些话的时候龚老师的眼睛望着远方,他那深邃明亮的眸子里,闪烁着坚定!看得出他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自豪,对传承也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